文章解析

宿
zhú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ǎn
zuò
sōng
yán
xià
xiāo
mián
zhú
jiān
qīng
dāng
yào
yōu
guī
shān
qiǎo
wèi
néng
shèng
zhuō
máng
yīng
xián
láo
bié
xiū
dào
shì
xuán
guān

译文

傍晚坐在松树掩映的屋檐下,夜里就睡在竹搭建的楼阁间。这清净虚静的状态,堪比服药养生,这幽静独处的滋味,抵得上归隐深山。机巧终究胜不过拙朴,忙碌从来比不上清闲。不必费心另寻修道之法,眼前这般,便是修行的玄关。

逐句剖析

"晚坐松檐下":傍晚坐在松树掩映的屋檐下,

"宵眠竹阁间":夜里就睡在竹搭建的楼阁间。

"清虚当服药":这清净虚静的状态,堪比服药养生,

# 清虚:清静虚无。《淮南子·主术》:“清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汉书》“叙传”:“若夫严子(指庄周)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不为世俗所役者也。”

"幽独抵归山":这幽静独处的滋味,抵得上归隐深山。

"巧未能胜拙":机巧终究胜不过拙朴,

# 巧:指心机诡计。

"忙应不及闲":忙碌从来比不上清闲。

# 忙:指追名逐利,孜孜以求,忙得不可开交。

"无劳别修道":不必费心另寻修道之法,

# 道:这里指养生之道。,别:另外。

"即此是玄关":眼前这般,便是修行的玄关。

# 玄关:玄道妙旨的机关,或谓玄妙、玄机的法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竹阁》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材聚焦于隐逸生活与心灵境界。全诗通过“晚坐松檐”“宵眠竹阁”的简朴场景,以“清虚”“幽独”为精神内核,将清净虚无喻为疗愈心灵的良药,独处幽居等同于归隐山林。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巧”难胜“拙”、“忙”不及“闲”,批判世俗机巧与忙碌,推崇拙朴闲适的生命状态。尾联“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点明主旨:无需刻意求道,日常栖居的竹阁即是悟道之门,彰显“当下即修行”的禅意。语言平易自然却凝练深邃,白描中见哲理。全诗以淡泊之笔传递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现了白居易中晚年融合儒道释的豁达心境,是其“中隐”思想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居易于唐长庆二年(822年)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他在孤山寺(后称广化寺)旁建造了竹阁,作为休憩、避暑和吟诗的场所。此外,他与孤山寺僧人鸟窠禅师交好,常在此阁参禅悟道。其中,《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等杭州诗作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通过简朴场景,将清净虚无喻为疗愈心灵的良药,独处幽居等同于归隐山林。以淡泊之笔传递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现了白居易中晚年融合儒道释的豁达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开篇即描绘诗人傍晚独坐于松树遮掩的屋檐之下,夜晚则安眠在竹阁之中的情景。松树与竹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和清幽,“松檐”、“竹阁”两个具体意象,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简朴自然的居住环境。通过“坐”与“眠”两个日常动作的点明,勾勒出诗人在此处的闲适生活状态,为全诗奠定了静谧安闲的基调。​​颔联“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此联承接上联环境氛围,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清虚”指环境的清净安闲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神空明,“幽独”则指身处其中的孤独与幽寂。诗人以新奇贴切的比喻,将竹阁环境带来的精神愉悦比作延年益寿的良药,又将这份幽居独处的感受等同于回归山林的隐逸情怀,表明环境对心境的强大滋养作用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感。​​颈联“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诗人由环境感悟转入对处世态度的思考。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推崇朴拙自然、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机巧的心思终究不能胜过质朴拙诚,奔忙劳碌也必然赶不上恬淡安闲带来的心灵益处。这两句以鲜明对比形成哲理,是对当时官场应酬、尘世喧嚣的否定,直接道出作者在拙与巧、闲与忙之间的价值选择。​​尾联“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是诗人基于前文生活体验和感悟得出的最终结论。“玄关”原指道教修炼入道的门径,此处引申为领悟人生真谛的关键处所或境界。诗人认为,在这清幽的竹阁之中,过着坐看松风、卧听竹涛的清闲生活,体悟自然的清虚、享受内心的宁静,本身就是最高的修行境界,根本不需要刻意去他处寻求那些修道成仙的方法。结句点明题旨,将日常的居处生活提升到悟道的高度,体现了白居易随遇而安、心处即为道场的人生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羊士谔《野望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夜坐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