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àng
qīng
fēng
tòu
shuǐ
shuāng
shuǐ
biān
xián
zuò
shéng
chuáng
yǎn
chén
xīn
gòu
jiàn
jiē
jìn
shì
qiū
chí
shì
dào
chǎng

译文

清凉的霜风吹洗浪波透出秋意,在池场边的绳床上闲坐放眼把池水观望。清澈的池水把眼尘心垢全都洗尽,这全然不是什么池场恰是一个道场。

逐句剖析

"洗浪清风透水霜":清凉的霜风吹洗浪波透出秋意,

"水边闲坐一绳床":在池场边的绳床上闲坐放眼把池水观望。

# 闲坐:闲暇时坐着,没事做。

"眼尘心垢见皆尽":清澈的池水把眼尘心垢全都洗尽,

# 心垢:佛教语,烦恼。,眼尘:眼前的尘土。比喻一时的小事。

"不是秋池是道场":这全然不是什么池场恰是一个道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诗人闲坐秋池边,感受清风拂浪、池水清透的景象,从而洗尽眼中尘垢与心中烦扰,体悟到秋池如同修行的道场。全诗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将禅理蕴含于秋池之景中。从内容上看,诗人由景生情、由景悟理,在结构上自然流畅。此诗作为一首禅理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的理解,理趣十足,深富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理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池边闲坐,看到清风洗浪、池水带霜的景象,在此过程中眼尘心垢尽除,进而感悟到秋池即是道场,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体悟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人将内心对禅意的感悟与心境的澄澈之情融入到对秋池周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借清风洗浪、秋池带霜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的感受。卒章显志:诗歌结尾“不是秋池是道场”一句,直接点明主题,将秋池与修行的道场联系起来,揭示出诗人从秋池之景中悟出的禅理,即生活处处皆可悟道。比喻:“不是秋池是道场”,将“秋池”比作“道场”。道场通常是人们修行、获得心灵宁静与感悟的场所,诗人借此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秋池边的环境如同修行之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尘垢尽除,凸显出秋池对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殊意义。

3. 分段赏析

《秋池》第一句“洗浪清风透水霜”,“洗”和“透”两个动词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风拂过波浪、秋霜浸润池水的动态画面,展现出秋池环境的清冷与澄澈,为全诗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第二句“水边闲坐一绳床”,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诗人悠闲地坐在池边绳床上的场景,一个“闲”字体现出诗人此时闲适自在的状态,也为后文的感悟做了铺垫。第三句“眼尘心垢见皆尽”,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尘世的烦恼和杂念比作“眼尘心垢”,“尽”字则表明在秋池景象的感染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畅快。第四句“不是秋池是道场”,从内容主题上看,直接点明了诗歌主旨,将秋池提升到了精神修行的高度,体现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体悟;从表达技巧上,此句卒章显志,使诗歌的内涵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晚泊牛渚》

下一篇:唐·李中《鸂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