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胜烧兰红胜霞":花香馥郁胜过燃烧的兰草,花色红艳胜过天边的云霞,
# 香胜烧兰:比喻牡丹花的香气艳丽浓烈,胜过烧燃蜜膏所制成的烧兰。烧兰:指用泽兰炼成的芳香油脂,古代用来燃灯。泽兰又名水香,生于江东地区池泽中,花红白色,有异香。
"城中最数令公家":城中众多宅邸中,最美的要数令公的家。
# 令公:指中书令浑城。本名进,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南)人,铁勒族浑部匈奴族。唐朝名将。
"人人散后君须看":等众人都散去后,你一定要再仔细观赏,
"归到江南无此花":因为回到江南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花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七言绝句,是他牡丹诗里的经典作品。这首诗写于他在洛阳生活的时候,主要描绘了洛阳牡丹盛开的热闹景象,其中又以郭子仪(令公)宅园里的牡丹最为出众。诗中“归到江南无此花”这句,说出了牡丹在江南不好栽种的情况,也透露出白居易对洛阳牡丹的喜爱和不舍。
2. 分段赏析
“香胜烧兰红胜霞”,拿燃烧的兰草和云霞做比,从香味和颜色两方面写牡丹的美。兰草燃烧时香气浓烈,云霞颜色绚烂,可牡丹的花香花色竟比它们还出众,用夸张的法突出牡丹香气浓郁、花色艳丽。“胜”字反复用,读起来有节奏感,也让对比更明显,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牡丹有多香多红,给全诗定了浓墨重彩的基调。“城中最数令公家”,从泛泛写牡丹之美转到具体场景——“令公家”(郭子仪在洛阳的宅院)。“最数”俩字点明这处牡丹是洛阳城里最好的,把一家宅院的牡丹说成全城之冠,也能看出唐代贵族园林里牡丹种得有多好、技艺多高超。郭子仪是唐朝名臣,他家的牡丹成了城市风景的标杆,既显出主人的身份,也能看出盛唐时牡丹从自然景物变成文化的过程,也体现了诗人对贵族园林文化的留意。“人人散后君须看”,“人人散后”从热闹变得安静,诗人劝友人(或者说自己)等游人都走了再独自赏牡丹。这个细节打破了前两句的全面描绘,特意强调“独赏”的意境——等喧闹过去,才能静心品味花的神韵,意思是欣赏自然之美得抛开世俗的热闹。“君须看”里的“君”指令公或者友人李二十,“须”字带着劝的语气,既像朋友间的玩笑话(和“戏赠”的题目呼应),又透出诗人对牡丹的痴迷,好像生怕别人错过这美的时刻。“归到江南无此花”,拿江南做对比,直接说那边不好种牡丹(据说因为气候、土壤不一样,牡丹在江南成活率低),用江南的“没有”反衬洛阳的“有”,更显出令公家牡丹的特别和珍贵。表面写花,其实藏着对洛阳风光的留恋。江南本是繁华地方,诗人却说那儿“无此花”,暗地里是珍惜眼下观赏的情景,也带着以后离别(或者想象中离别)的怅然,把咏叹牡丹的情感延伸到对地域文化和生活的眷恋。
上一篇:唐·韦应物《出还》
下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