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fā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dān
fāng
dān
fāng
huáng
jīn
ruǐ
zhàn
hóng
fáng
qiān
piàn
chì
yīng
xiá
làn
làn
bǎi
zhī
jiàng
diǎn
dēng
huáng
huáng
zhào
chū
kāi
jǐn
xiù
duàn
dāng
fēng
jié
lán
shè
náng
xiān
rén
shù
bái
wáng
táo
huā
xiǎo
xiāng
宿
qīng
yíng
fàn
yàn
zhāo
yáng
zhào
yào
耀
shēng
hóng
guāng
hóng
èr
jiān
shēn
qiǎn
xiàng
bèi
wàn
tài
suí
áng
yìng
duō
qíng
yǐn
xiū
miàn
cóng
hán
zuì
zhuāng
jiāo
xiào
róng
yǎn
kǒu
níng
yuàn
rén
duàn
cháng
nóng
姿
guì
cǎi
xìn
jué
huì
luàn
huā
fāng
shí
zhú
jīn
qián
suì
róng
sháo
yào
xún
cháng
suì
shǐ
使
wáng
gōng
qīng
shì
yóu
huā
guān
gài
xiāng
wàng
chē
ruǎn
guì
gōng
zhǔ
xiāng
shān
háo
jiā
láng
wèi
gōng
zhái
jìng
dōng
yuàn
西
míng
shēn
kāi
běi
láng
dié
shuāng
kàn
rén
jiǔ
cán
yīng
shēng
chūn
cháng
gòng
chóu
zhào
fāng
nán
zhù
réng
zhāng
wéi
chuí
yīn
liáng
huā
kāi
huā
luò
èr
shí
chéng
zhī
rén
jiē
ruò
kuáng
sān
dài
huán
wén
shèng
zhì
rén
xīn
zhòng
huá
zhòng
shí
zhòng
huá
zhí
zhì
dān
fāng
lái
yǒu
jiàn
fēi
jīn
yuán
tiān
yōu
nóng
sāng
xià
dòng
tiān
tiān
jiàng
xiáng
suì
jiā
shēng
jiǔ
suì
tián
zhōng
rén
zhì
jīn
nián
ruì
mài
fēn
liǎng
jūn
xīn
rén
zhī
rén
zhī
tàn
yuàn
zàn
qiú
zào
huà
jiǎn
què
dān
yāo
yàn
shǎo
huí
qīng
shì
ài
huā
xīn
tóng
shì
jūn
yōu
jià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啊,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无人知晓这吉兆,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像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逐句剖析

"牡丹芳":牡丹芳香啊,

"牡丹芳":牡丹芳香啊,

"黄金蕊绽红玉房":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 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绽:裂开。此指花开。

"千片赤英霞烂烂":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

# 烂烂:光彩鲜明耀眼。,英:花瓣。

"百枝绛点灯煌煌":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绛:深红色,一作燄。

"照地初开锦绣段":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 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囊,一作裳。

"仙人琪树白无色":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

#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王母桃花小不香":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

# 宿:一作晓。

"朝阳照耀生红光":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

# 间:更迭。

"向背万态随低昂":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 随:任凭。

"映叶多情隐羞面":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

"卧丛无力含醉妆":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低娇笑容疑掩口":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

"杂卉乱花无比方":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 比方:比较。

"石竹金钱何细碎":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

# 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

"芙蓉芍药苦寻常":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 寻常:平常,平凡。,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芙蓉:荷花。

"遂使王公与卿士":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

# 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卿,一作乡。

"游花冠盖日相望":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 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游花:外出赏花。

"庳车软舆贵公主":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

# 主:一作子。,软舆:软座轿子。,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

"香衫细马豪家郎":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 细马:良马。

"卫公宅静闭东院":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

# 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深开北廊":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 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戏蝶双舞看人久":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

# 人:一作花。

"残莺一声春日长":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 春:一作娇。

"共愁日照芳难驻":担心太阳晒损娇姿,

"仍张帷幕垂阴凉":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 帷:一作罗。

"花开花落二十日":花开花落,二十来天,

"一城之人皆若狂":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

# 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三代:这里指夏、商、周。

"人心重华不重实":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

"其来有渐非今日":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 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忧农桑":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

# 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恤下动天天降祥":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 动天:感动了上天。,恤下:抚恤下民。

"去岁嘉禾生九穗":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瑞麦分两岐":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

"君心独喜无人知":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无人知":无人知晓这吉兆,

"可叹息":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

# 造化:大自然。

"减却牡丹妖艳色":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

# 卿士爱:一作乡士爱,一作士女看。

"同似吾君忧稼穑":都像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 稼穑:指农事。,忧:一作爱。,似:一作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牡丹芳》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之作,以“美天子忧农”为旨,借咏叹牡丹针砭时弊。诗中先以绚丽笔触描绘牡丹的华贵艳丽,再展现唐代朝野对牡丹的狂热追捧,进而通过“牡丹热”与农桑受冷落的鲜明对比,揭露上层统治者奢靡浮华、忽视民生的社会病态。结尾诗人呼吁削减牡丹之艳,劝诫权贵关心农事,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兼具文学性与现实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牡丹芳》创作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一时期,唐朝社会呈现出复杂的面貌。自高宗、武后时起,牡丹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被移栽至两京(长安、洛阳),到玄宗时,牡丹仍被视为珍品。白居易挥笔写下《牡丹芳》这首乐府诗。他以牡丹为切入点,借诗歌批判上层统治者的奢靡之风,试图以文字的力量警醒世人,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借物讽喻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桑生产的关切与对社会变革的期盼。该诗属于新乐府运动“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讽喻诗作。全诗以牡丹为叙事核心,借物喻世,通过描绘牡丹的艳丽、世人对牡丹的狂热追捧,深刻揭露中唐时期社会风气的浮华奢靡,批判统治阶层沉溺享乐而忽视民生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牡丹人的情感与姿态,“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使牡丹形象鲜活,增强诗歌感染力。比喻:把牡丹比作“锦绣段”,象征其华贵;以牡丹的受追捧象征社会的浮华风气,以“嘉禾”“瑞麦”象征民生却遭忽视,深化诗歌内涵。反衬:一方面以“仙人琪树”“王母桃花”反衬牡丹之美;另一方面将人们对牡丹的狂热追捧与对农桑生产的冷漠忽视对比,如“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揭示社会病态现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等牡丹在不同情境下的景象,抒发对牡丹的赞美,同时暗含对美好事物被过度追捧而扭曲的惋惜。

3. 分段赏析

一、牡丹之艳:工笔细绘倾世姿容诗的开篇至“杂卉乱花无比方”为第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牡丹的艳丽之态。​“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诗人连用两个“牡丹芳”起句,奠定了对牡丹赞美的基调。随后,从花蕊如黄金绽裂、花瓣似红玉铺展,到千片花瓣如灿烂云霞、百枝花朵像明亮点灯,全方位展现了牡丹色泽的明艳与花朵的繁茂。“霞烂烂”“灯煌煌”,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也生动地渲染出牡丹绽放时那摄人心魄的绚烂景象。​“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将初开的牡丹比作刚展开的锦绣,光辉照地,其身姿之美尽显;又言牡丹迎风飘香,却无需如兰麝般以香囊聚香,突出了牡丹香气的天然与高雅。​“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让传说中仙人的琪树和王母的桃花与牡丹相较。在牡丹面前,琪树变得苍白无色,桃花显得细小不香,进一步衬托出牡丹的超凡脱俗之美。​“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晨露在牡丹花瓣上,使其泛出轻盈的紫艳;朝阳映照,又为其添上一抹明艳的红光。红紫二色相互交织,深浅变化无穷,而花朵的正面与背面,在高低俯仰之间,呈现出万千姿态,尽显其灵动与娇美。​“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这几句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感与姿态。牡丹像是多情的女子,在叶片后隐隐露出娇羞的面容;又似醉酒的佳人,无力地卧在花丛中。那低低的娇笑,仿佛是在掩口而笑;那凝神沉思的模样,又如同在为情所困而肝肠寸断。至此,牡丹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丰富的情感,其浓姿贵彩、奇绝之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诗人感叹“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将牡丹的独特与出众推向极致。二、赏花之狂:浮世喧嚣中的迷醉“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为第二部分,描绘了王公贵族及全城百姓对牡丹的狂热追捧。​在展现了牡丹的绝美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指出石竹、金钱等花卉细碎,芙蓉、芍药也显得寻常,在牡丹的衬托下黯然失色。正因牡丹如此娇艳迷人,引得王公卿相们每日都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他们的车舆冠盖相望于道。“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具体描绘了贵公主乘坐着轻便舒适的矮车软舆,豪家郎骑着香衫装饰的细马,纷纷前来赏牡丹的场景,尽显贵族们的奢华与对牡丹的痴迷。​“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以卫公宅闭院和西明寺开廊这两个细节,从侧面反映出人们为了赏牡丹,或关闭自家宅院前往别处,或开放寺院场所供人观赏,足见赏牡丹之风的盛行。“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戏蝶久久地在花间飞舞,似在陪伴看客;残莺的一声啼叫,更增添了春日的悠长之感,营造出一种闲适而又充满赏花氛围的意境。​“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人们担忧阳光会使牡丹的芳华难以长久,于是纷纷张起帷幕,为牡丹遮取阴凉,这一行为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牡丹的珍视与呵护。“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则是这一部分的高潮,牡丹花期短暂,从开到落不过二十来天,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满城的人都为之痴狂。一个“狂”字,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全社会对牡丹的极度热爱与追捧,也暗示了这种风气背后可能存在的过度与非理性。三、讽喻之深:浮华背后的民生忧思​“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至结尾为第三部分,诗人由对牡丹及赏花现象的描写,转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对民生的关怀。​“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诗人回顾历史,指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风气逐渐变得重浮华而轻质朴,人们对虚华的追求日益严重,这种风气发展到对牡丹的狂热喜爱,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深刻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外在繁华时,渐渐忽略了内在本质的问题。​“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诗人在此提及元和天子关心农业生产,因怜悯百姓而感动上天,降下祥瑞,如去年谷子长出九穗,今年麦子分出两枝。然而,如此祥瑞却无人问津,田野里冷冷清清,无人关心农事。这种对比,突出了社会上人们对农桑之事的漠视,与对牡丹的狂热形成鲜明反差。​“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诗人直抒胸臆,对这种社会现象发出深深的叹息。他希望能借助造化之力,削减牡丹过于妖艳的颜色,从而冷却卿士们过度爱花的心思,让他们能像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关注百姓的生活。这几句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主张与民生关怀,批判了上层统治者沉溺于赏玩牡丹等奢华之事,而忽视与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生产的行为,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与急切想要改变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写牡丹之穰丽,忽接“三代以还文胜质”四句,迂腐语耸然夺目。下乃接“元和天子忧农桑”一段正意,便觉峭折有波澜。若低手为之,则一直说下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乐天《秦中吟》有《买花》一首,可与此篇相参证。盖二者俱为咏牡丹之作也。……此花于高宗、武后之时,始自汾晋移植于京师。当开元、天宝之世,犹为珍品。至贞元、元和之际,遂成都下之盛玩。此后乃弥漫于士庶之家矣。李肇《国史补》之作成,约在文宗大和时。其所谓“京师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云者,自大和上溯三十馀年,适在德宗贞元朝。此足与元、白二公集中歌咏牡丹之多相证发者也。白公此诗之时代性,极为显著,洵唐代社会风俗史之珍贵资料,故特为标出之如此。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

唐李肇《国史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下一篇:唐·李商隐《楚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