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í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ēn
xián
suǒ
wéi
xīn
xián
suǒ
kuàng
dāng
yuán
xīn
qiū
chí
àn
àn
niǎo
hòu
qiáo
míng
yuè
chū
shí
líng
fēng
xiāng
sǎn
màn
guì
guāng
cēn
jìng
jìng
duō
yōu
huái
怀
jìng
shuí
zhī
yōu
rán
xīn
zhōng
wèn
lái
chí
zhāo
qiě
jiàn
wǎn
diàn
qīng
réng
huá
shè
jìn
yàn
yǐng
chán
shēng
xiē
xián
zhōng
shī
jìng
jìng
yōu
nán
shuō
zhū
qīng
fēng
zhú
xiāng
jiá
shuí
néng
tóng
宿
gòng
wán
xīn
qiū
yuè
shǔ
tuì
退
zǎo
liáng
guī
chí
biān
hǎo
shí
jié

译文

身体闲适无事可做,内心也无所思虑。何况是在故乡的夜晚,又正值新秋时节的池边。鸟儿栖息后,岸边一片昏暗,月亮升起时,桥上一片明亮。菱角的香气随风飘散,桂花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我独自感悟,这份幽静的情怀又有谁能知晓?心中悠然自语,不禁自问,为何直到现在才来到这里?清晨的衣裳轻薄而舒适,傍晚的竹席清凉又滑爽。社日将近,燕子的身影稀少,雨后,蝉鸣也渐渐停歇。在闲适中捕捉到诗意的境界,这种意境幽深难以言说。露珠打湿的荷叶上,珍珠般的水滴自然倾落,风中摇曳的竹子,相互碰撞发出玉般的声响。谁能与我一同夜宿,共同欣赏这新秋的月色?暑气消退,凉意回归,池边正是美好的时节。

逐句剖析

"身闲无所为":身体闲适无事可做,

"心闲无所思":内心也无所思虑。

"况当故园夜":何况是在故乡的夜晚,

"复此新秋池":又正值新秋时节的池边。

"岸暗鸟栖后":鸟儿栖息后,岸边一片昏暗,

"桥明月出时":月亮升起时,桥上一片明亮。

"菱风香散漫":菱角的香气随风飘散,

"桂露光参差":桂花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

"静境多独得":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我独自感悟,

"幽怀竟谁知":这份幽静的情怀又有谁能知晓?

"悠然心中语":心中悠然自语,不禁自问,

"自问来何迟":为何直到现在才来到这里?

"朝衣薄且健":清晨的衣裳轻薄而舒适,

"晚簟清仍滑":傍晚的竹席清凉又滑爽。

"社近燕影稀":社日将近,燕子的身影稀少,

"雨余蝉声歇":雨后,蝉鸣也渐渐停歇。

"闲中得诗境":在闲适中捕捉到诗意的境界,

"此境幽难说":这种意境幽深难以言说。

"露荷珠自倾":露珠打湿的荷叶上,珍珠般的水滴自然倾落,

"风竹玉相戛":风中摇曳的竹子,相互碰撞发出玉般的声响。

"谁能一同宿":谁能与我一同夜宿,

"共玩新秋月":共同欣赏这新秋的月色?

"暑退早凉归":暑气消退,凉意回归,

"池边好时节":池边正是美好的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池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故园秋夜的闲适生活和宁静心境。诗中通过描写秋夜池边的景色,展现了诗人身心闲适的状态。诗人在故园的夜晚,感受着新秋的宁静与美好,“岸暗鸟栖后,桥明月出时。”“菱风香散漫,桂露光参差。”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诗人将自身心境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身闲无所为,心闲无所思。”与“岸暗鸟栖后,桥明月出时。”通过描写宁静的秋夜景色,衬托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菱风香散漫,桂露光参差。”也有动态的描写,“露荷珠自倾,风竹玉相戛。”使画面更加生动。诗人通过描写眼前实景,“朝衣薄且健,晚簟清仍滑。”同时融入对闲适生活的感悟,“悠然心中语,自问来何迟。”虚实结合,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第一联:“身闲无所为,心闲无所思。”诗人开篇点明心境,身体无所事事,内心也毫无杂念,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第二联:“况当故园夜,复此新秋池。”诗人描绘了在故园的秋夜,来到新秋池边的情景,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做了铺垫。第三联:“岸暗鸟栖后,桥明月出时。”诗人细腻地描写了夜晚的景色:鸟儿栖息后岸边变得昏暗,而桥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形成鲜明对比。第四联:“菱风香散漫,桂露光参差。”诗人进一步描写秋夜的自然气息,菱角的香气随风散开,桂花上的露珠闪烁着不均匀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第五联:“静境多独得,幽怀竟谁知。”诗人感慨在这样的静谧环境中,自己独享的宁静与幽深情怀无人能懂。第六联:“悠然心中语,自问来何迟。”诗人内心自问,为何直到现在才来到这样的地方,享受这份宁静。第二首:第一联:“朝衣薄且健,晚簟清仍滑。这两句描写了初秋时节的气候特点。“朝衣薄且健”写出了清晨时分,天气凉爽,衣衫轻薄,人也感到格外清爽和舒适。“晚簟清仍滑”则描绘了傍晚时分,竹席清凉光滑,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两句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描写,传达出初秋的凉爽与舒适。第二联:“社近燕影稀,雨余蝉声歇。”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季节的转换。“社近燕影稀”写出了临近秋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时,燕子的身影逐渐稀少,暗示着夏日的结束。“雨馀蝉声歇”则描绘了雨后蝉鸣停止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初秋的宁静与清幽。这两句通过对燕影和蝉声的描写,传达出季节的变迁和初秋的静谧。第三联:“闲中得诗境,此境幽难说。”这两句转入诗人内心的感受。“闲中得诗境”表达了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诗意。“此境幽难说”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意境的幽深与难以言传,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两句通过对诗境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悠然与自得。第四联:“露荷珠自倾,风竹玉相戛。”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细节,进一步渲染初秋的清幽与宁静。“露荷珠自倾”描绘了露珠在荷叶上滚动、倾落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清晨的清新与宁静。“风竹玉相戛”则描写了微风中竹枝相互碰撞的声音,如同玉器相击,清脆悦耳。这两句通过对露荷和风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第五、六联:“谁能一同宿,共玩新秋月。暑退早凉归,池边好时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初秋时节的喜爱。“谁能一同宿,共玩新秋月。”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度良宵、欣赏初秋明月的愿望。“暑退早凉归,池边好时节。”则总结了初秋的特点,暑气消退,凉爽降临,池边景色宜人。这两句通过对初秋时节的赞美,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雪》

下一篇:唐·张祜《题松汀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