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酒渭城边":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
# 渭城:秦咸阳故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为渭城。故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斗:盛酒器。
"垆头耐醉眠":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 耐醉眠:甘愿大醉。耐醉:一作醉不。耐,甘愿,值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耐,犹宜也,称也,配也。”,垆头:酒店。垆,古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梨花千树雪":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
"杨叶万条烟":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 杨:一作柳。
"惜别添壶酒":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
# 酒:美酒。同“醑“。,添:一作倾。
"临岐赠马鞭":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 赠马鞭:以示激励。,临岐:临别。岐,岔路口,分手处。岐:一作分。
"看君颍上去":盼望着你到达颍上,
# 颍上:指诗人早年所居的颍阳。,君:指友人。,看:估量之辞。
"新月到家圆":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 到家圆:谓到家恰值月中,月亮正圆。亦暗寓与家人团圆之意。家:一作应。,新月:农历月初之月。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渭城边饮酒畅饮、不拘形迹的送别场景,表达诗人羡慕欣悦又略带怅惘的送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从渭城边饮酒写起,由眼前饮酒饯别场景引出下文的惜别之情,为抒情做铺垫,以生活场景起兴,自然引出送别主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绘出千树梨花似雪、万条杨叶如烟的明丽春景,景色优美欢快,然而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这种乐景反衬出内心的惜别之哀情,以美景的欢快凸显离别的伤感。想象:“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诗人想象友人前往颍上,出发时新月相伴,到家时月亮已圆,通过对友人行程中月亮变化的想象,表达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也蕴含着对友人早日归家的期盼,拓宽了诗歌意境,深化了情感。化用:“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化用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典故,以“渭城”点明送别之地,通过饮酒这一行为,增添了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之情,强化了惜别主题。比喻:“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将满树梨花比作千树白雪,形象地写出梨花盛开时洁白如雪的繁茂景象;把杨树叶比作万条烟,生动描绘出杨叶在风中朦胧缥缈、如烟似雾的姿态,使景物描写更加鲜活生动,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对仗:“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梨花”对“杨叶”,名词相对;“千树”对“万条”,数量词相对;“雪”对“烟”,名词相对。此联从视觉角度,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千树梨花似雪、万条杨叶如烟的明丽春景,语言凝练,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同时借美景衬托出惜别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此联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在渭城边。“斗酒”描绘出送别宴会上热闹且豪饮的气氛,暗示着诗人与友人酒兴浓烈,尽情畅饮。渭城作为唐都长安的卫星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西行阳关,还是东往河洛,皆以此为起始点,为送别场景增添了特定的地理意义。“垆头醉不眠”反用《晋书·阮籍传》中阮籍醉卧当垆少妇旁的典故,表明城边不乏当垆卖酒的女子,笑语声声,而诗人与友人在此情境下醉而未眠。通过“醉不眠”这一动作行为,生动地展现出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真挚情谊,即便酩酊大醉,仍心系送别之事,不愿因沉醉而睡去,体现出对友人深切的关切。从语言风格看,此联质朴自然,却将送别场景与情感刻画得细腻入微;在表达技巧上,借典故与动作描写传情达意。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描绘了喝醉后送别之地在诗人眼中呈现的景色。本是春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季节,有梨花绽放,鸟语花香。然而,在处于酣醉且因离别而痛苦的诗人笔下,景色却发生了变化。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树上雪白的梨花看作雪花,把初生柳叶上的白色茸毛视为烟雾。这与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景的写法截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之感去描绘北方雪景,体现边塞军人以苦为乐的精神;而李白在此处是因与友人分别的苦涩心境,使得烂漫的景致幻化为冰冷、飘忽之物。这是诗人幻化了的实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在简洁的景物描写中,巧妙地传达出心中对友人绵绵不断的眷恋之情。从形象塑造上,营造出一种凄美、迷蒙的氛围;在表达技巧上,运用独特的视觉转换与情景交融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该联具体刻画分别时的情景。当分别时刻来临,要离去的人倾壶而饮,送行的人将马鞭赠于友人,这些举动看似豪放,实则是无奈之下的痛苦与洒脱。醉态中的诗人与友人,沉浸在分别的痛苦中,忘却了身外之事,没有温情细语,只有放肆痛饮和赠马鞭的动作,尽显壮士式的告别,不做小儿女的忸怩之态,充分展现出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赠马鞭”这一细节,暗用春秋时士会归晋,秦大夫绕朝赠马鞭的典故,既切情切景,又自然贴切,毫无痕迹。从这一细节中,不仅能感受到侠士般的豪迈情怀,更能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在语言上,用词简洁却有力;在表达技巧上,通过动作描写与用典,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且富有韵味。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此联是诗人设想之语,饱含送别友人的深情。诗人想象着看着友人前往“颍上”,并计算着友人到达时应是月圆之夜,仿佛自己的心也跟随友人一同前行。通过设想友人行程,巧妙地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种抒情方式充满浪漫情调,既真挚又飘逸,余情袅袅却无丝毫感伤之意。从内容主题上,深化了送别之情;在表达技巧上,运用想象与虚写的手法,拓宽了情感的维度,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4. 作品点评
《送杨子》(一作《送杨子》)从表现手法看,诗中借观景人的醉态与心态描绘景物,使醉态、心态与景物相互交融,将特定情境下的物色与心灵刻画得浪漫而神秘,实现了情景的高度统一,呈现出俗雅兼具、自然流畅之美。首联如通俗口语,质朴自然;颔联工丽流美,尽显精致;颈联采用工对形式又融入俗语,别具一格;结语不用对句,却在想象中饱含深情,以独特的方式深化情感。全诗巧妙地将通俗与工丽结合,真情与想象相融,情致真挚且感人。
# (“梨花”二句)今人为之,便成村学究课联矣。
宋严羽《评点李太白集》
# (“梨花”二句)点景轻妙。(“惜别”句)“壶醑”重“斗酒”意。
明闻启祥《李杜全集》
# 太白气厚,多以清转见长。(“斗酒”四句)四句即见一种行色别情,当以意会。(“惜别”句)接出醒。(“看君”二句)又从上一气转下,洒脱。
清应时、丁谷云《李诗纬》
# 此送别祖饯而预计其程期也。今扬子之行,我以斗酒饯于渭城之边,且傍垆头以便取酒,而醉不眠矣。此时春色之浓,梨花布千树之雪,杨叶垂万条之烟。我惜别则倾一壶之酒,临行则赠策马之鞭。看君之向颖上而去矣,计其程途,新月到彼应当圆满也。
清沈寅、朱昆《李诗直解》
上一篇:唐·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
下一篇:唐·杜甫《遣兴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