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窗明月满帘霜":满窗都是皎洁的明月,满帘都是清冷的寒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被子冰冷,灯火将熄,我轻轻拂拭床铺躺卧。
# 被冷灯残:暗示独眠不寐。
"燕子楼中霜月夜":在这燕子楼中霜冷的月夜,入秋以来,
"秋来只为一人长":入秋以来,这漫漫长夜好像只为我一人而格外漫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镶金的罗衫色泽如同烟雾般黯淡,
# 色似烟:颜色像烟一样飘忽和暗淡。,钿晕:金花首饰的光圈。
"几回欲著即潸然":好几次想要穿上它时就不禁潸然泪下。
# 潸然:流泪的样子。
"自从不舞霓裳曲":自从不再舞那霓裳羽衣曲,
# 自从不舞霓裳曲:意为张愔死后,她再也没有心思歌舞,舞衣一直放在箱底。句意近《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十一年:疑当作“一十年”。张愔死于元和元年,至作者作此诗时的元和十年,恰好十年。张仲素原唱第二首如下:“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人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已十年
"叠在空箱十一年":这件衣服就叠放在空箱子里已经有十一年了。
"今春有客洛阳回":今年春天有客人从洛阳回来,
"曾到尚书墓上来":他曾经到过尚书的坟墓那里。
"见说白杨堪作柱":听说坟墓旁的白杨树已经长得粗得可以做柱子了,
# 见说:被告知。白杨:古人墓地常种松柏、白杨。如汉末《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争教红粉不成灰":又怎能不让红颜佳人也化作尘土呢。
# 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代指美女。这里指眄眄。张仲素原唱第三首如下:“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争:怎。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燕子楼诗三首》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通过“满窗明月”“满帘霜”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秋夜之景,“被冷灯残”以直白的语言点明环境的凄清,“拂卧床”这一动作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辗转反侧的状态;“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霜月夜”再次渲染氛围,“只为一人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在这秋夜中因思念而倍感时光漫长,将其独眠不寐、孤独寂寥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钿晕罗衫色似烟”细腻地描写出舞衣的精致与褪色,以物写人,暗示时光流逝;“几回欲著即潸然”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神态的刻画,“几回欲著”与“即潸然”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展现出主人公睹物思人、无心歌舞的哀伤之情;“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不舞霓裳曲”点明生活状态的改变,“叠在空箱十一年”以具体的时间,突出时光之久,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对旧爱的怀念和孤寂落寞之感。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以叙事开篇,交代事情的缘由,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见说白杨堪作柱”描绘出尚书墓所白杨树的生长状态,暗示时光飞逝,“争教红粉不成灰”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沉痛,既感叹美貌的关氏终将消逝,也包含着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往昔旧游的无限追忆,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上一篇:唐·秦韬玉《陈宫》
下一篇:唐·白居易《东亭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