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池秋始半":池塘前面的秋天刚刚过半,
"卉物多摧坏":花草树木已经大多凋零。
"欲暮槿先萎":快到傍晚时,木槿花已经枯萎,
"未霜荷已败":还没下霜,荷花就已经凋败。
"默然有所感":我默默地有所感慨,
"可以从兹诫":这些现象可以作为人生的警戒。
"本不种松筠":本来没有种植松柏竹子,
"早凋何足怪":它们早早凋零也不值得奇怪。
"凿池贮秋水":我挖了池塘来储存秋水,
"中有苹与芰":里面种了浮萍和菱角。
"天旱水暗消":天旱时,水渐渐干涸,
"塌然委空地":最后都塌陷在空地上。
"有似泛泛者":漂泊不定、没有根基的人,
"附离权与贵":依附权贵以求生存或利益。
"一旦恩势移":一旦权势转移,
"相随共憔悴":他们也会一起憔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秋天池塘边花草凋零的描写,“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慨相结合,表达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以景结情:诗的结尾以“有似泛泛者,附离权与贵。一旦恩势移,相随共憔悴。”收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人事的变迁,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对比:“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诗中将槿花和荷花的早凋与松筠的耐寒耐久形成对比,反衬出松筠的坚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托物言志:“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坚守本心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诗的开篇点明时间是秋季过半,此时花草大多已经凋零。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第二联:“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诗人进一步描写槿花在傍晚前就已凋谢,荷花还未等到霜降就已经枯败。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植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第三联:“默然有所感,可以从兹诫。”诗人面对凋零的花草,内心有所触动,认为这些景象可以作为人生的警示。这一联由景入情,引出了诗的主旨。第四联:“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诗人指出,自己本未种植松竹这类耐寒的植物,因此它们的早凋并不值得奇怪。这一联通过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第五联:“凿池贮秋水,中有苹与芰。”诗人描述自己开凿池塘,蓄满秋水,池中有蘋和芰(水草)。这一联描绘了池塘的景象,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第六联:“天旱水暗消,塌然委空地。”由于天旱,池塘中的水逐渐干涸,水草也枯萎倒伏在空地上。这一联通过描写池塘的干涸,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第七联:“有似泛泛者,附离权与贵。”诗人通过比喻,将水草比作那些依附权贵的人。他们如同漂浮的水草,一旦失去依靠,就会随风而倒。这一联借物喻人,揭示了社会现实。尾联:“一旦恩势移,相随共憔悴。”诗人指出,当权贵的恩宠和势力消失时,那些依附者也会随之憔悴。这一联通过对比,揭示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无常。
上一篇:唐·曹松《天台瀑布》
下一篇:唐·钱起《避暑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