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zhōu
m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ǎo
zhē
guī
jiāng
mǎn
bié
yán
gān
táng
shù
lèi
shān
rán
shuì
zhòng
duō
pín
nóng
hàn
tián
wéi
liú
shuǐ
jiù
xiōng
nián

译文

父老们遮住去路,筵席上摆满酒杯。我没办什么好事,哪来惜别的眼泪。穷人负担着重税,薄田养不活饥民。只留下一片湖水,为你们消除旱灾。

逐句剖析

"耆老遮归路":父老们遮住去路,

# 耆老:地方乡绅,年长者。

"壶浆满别筵":筵席上摆满酒杯。

# 别筵:离别筵席。,壶浆:代酒。

"甘棠无一树":我没办什么好事,

# 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此后,“甘棠”亦象征对德政清明之官员的怀念。

"那得泪潸然":哪来惜别的眼泪。

# 潸然:泪涟涟。

"税重多贫户":穷人负担着重税,

# 税:税务。

"农饥足旱田":薄田养不活饥民。

"唯留一湖水":只留下一片湖水,

# 唯留一湖水:作者曾修西湖堤,蓄水防旱,故言。

"与汝救凶年":为你们消除旱灾。

# 与汝救凶年:今春增筑钱唐湖堤,贮水以防天旱,故云。汝: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州民》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送别为主题,描绘杭州父老设筵送别场景,前四句展现送别场面,后四句倾诉诗人真情。写作上,虽用典但语言朴实通俗,通篇叙事寄寓深情。开篇写百姓挽留,尽显不舍;后笔锋一转,言及当地民生艰难,凸显对百姓同情。该诗生动展现诗人与民众情谊,以质朴文字传递真挚情感,是白诗现实风格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别州民》由白居易所作。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他为百姓做了诸多实事,如疏浚旧井、修筑西湖长堤等。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即将离任杭州,回想起任职三年来与民众的深厚情谊,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遂创作此告别诗,以表达对当地百姓的不舍与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杭州父老设盛宴送别白居易离任的场面,借“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等场景体现出百姓的热情与不舍。同时,通过“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展现中唐时期百姓在苛税与天灾下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以及与当地乡民之间深厚的官民相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句巧用“甘棠”典故,典故原意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记载召伯(召公奭)在甘棠树下理政,其德政惠及百姓,故百姓爱屋及乌,对甘棠树亦倍加珍惜,“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后以“甘棠”代指官员的德政与百姓的感念之情。白氏在此反用典故,以“甘棠无一树”自谦,称自己任内并无如召伯般值得百姓铭记的德政,又怎敢承受百姓离别时的潸然泪水?白氏越自谦自惭,越是令人体味到他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白描:颔联“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用简洁文字勾勒出中唐时期百姓受“税重”与“旱田”压迫的艰辛世道,不着过多修饰却蕴含深刻情感。

3. 分段赏析

《别州民》首联通过“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开篇点题,“归”与“别”二字明确了这是一首离别诗。当白居易这位杭州刺史离任之时,呈现出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耆老”们纷纷出动,他们自发地挡住了白居易离去的道路,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壶浆”摆满了离别筵席,酒水中饱含着百姓的深情厚谊。一“遮”一“满”两个字,生动地铺绘出当时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充分展现出在白居易即将离开之际,乡民们那难以抑制的热情以及深深的不舍之情。从这样的送别场景,足以看出白居易在任期间,定是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将读者迅速带入到那种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颔联运用了《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甘棠》一诗的典故。在古代,召公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为了纪念他,对甘棠树倍加珍惜,不舍砍伐。在杭州父老的心中,白居易就如同昔日在棠树下理政的召公一般,是一位值得敬重与怀念的好官。然而,白居易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在为政期间并无特别突出的建树,实在不值得父老们因为他的离开而伤心落泪。“无一树”这种极度自谦的话语,与百姓“泪潸然”所表现出的感激不舍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情感张力,使得白居易与当地乡民之间那种真挚、纯粹的官民相惜之情愈发凸显。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深沉,从对送别场景的描绘深入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颈联笔锋陡然一转,从前面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转向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冷峻书写。在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税重”使得众多普通百姓不堪重负,生活陷入贫困的深渊;“旱田”又频繁出现,导致农业歉收,农民饱受饥饿之苦。这简单的十个字,以看似平淡的白描手法,却勾勒出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社会画卷,将当时艰辛的世道与凋敝的境况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尾联以“唯”字开篇,便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感。对于身为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而言,面对社会上诸多人为造成的祸端,仅凭一己之力实难改变。然而,在预防天灾方面,他却竭尽全力,做出了诸多努力。这里的“湖水”指的是钱塘湖,白居易在任期间,积极组织修筑堤坝,疏浚六井,通过这些水利工程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旱涝之灾。诗末这两句所表达的,正是他为百姓所做的这些实事。一个“唯”字,既体现了他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无力感,同时也包含着他的谦虚之意,因为他所做的远不止这些水利工事。

4. 作品点评

《别州民》具有极高价值,其记事抒情巧妙融合,蕴含着可贵的历史价值。诗中虽用典,却不失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以直白词句勾勒出鲜活画面。通篇叙事时,深切情感悄然融入,初读似平淡,细品则能感受词句间时徐时疾的节奏变化。诗人言辞谦虚,却在叙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始终如一的爱民恤民之心,同时也体现出乡民对这位好官的深切爱戴与难舍之情,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四句,经济政绩具见其中,慈惠之意蔼然言表。必如此留心民事,方许诗酒,彼“长日惟一局棋”者,那得借口风流也。

清乾隆皇帝《唐宋诗醇》卷二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钱起《避暑纳凉》

下一篇:唐·戴叔伦《画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