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星月落池塘":晴朗的夜空中,星星和月亮倒映在池塘里,
"澄鲜净绿表里光":池塘水清澈鲜绿,从里到外都闪耀着光芒。
"露簟清莹迎夜滑":沾满露水的竹席清凉莹润,在夜晚摸上去十分光滑,
"风襟潇洒先秋凉":微风拂动着衣襟,让人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
"无人惊处野禽下":在没有人惊扰的地方,野禽悄然地飞落下来,
"新睡觉时幽草香":刚刚睡醒的时候,能闻到幽草散发出来的香气。
"但问尘埃能去否":只是问问自己能否摆脱尘世的尘埃困扰,
"濯缨何必向沧浪":想要洗涤冠缨又何必一定要去寻找沧浪之水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围绕池塘夜境展开描写,“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描绘了星月倒映池塘,池水清澈的画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通过描写竹席和衣襟的感受,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清凉与惬意;“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以野禽落下和幽草飘香,展现出环境的清幽。诗人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融入到这些景色之中,情景交融。细节描写:“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中,“清莹”“滑”“潇洒”“凉”等词语,细腻地描写了竹席和衣襟的状态与感受,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夜晚的清凉与舒适;“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中,“无人惊处”“新睡”等细节,生动地描绘了野禽落下和睡醒后闻到幽草香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用典:“濯缨何必向沧浪”运用了“沧浪之水”的典故,原指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诗人在此化用典故,表达自己无需像古人那样远寻沧浪之水,在眼前的夜境中也能实现心灵的净化,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
2. 分段赏析
首联:“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晴朗的夜空中,星月倒映在池塘里,池塘水清澈鲜绿,内外都闪耀着光芒。这一联通过对天空、星月、池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澄澈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此联从触觉的角度进一步描写夜晚的感受。沾满露水的竹席清凉莹润,在夜晚摸上去十分光滑;微风拂动衣襟,让人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诗人通过对竹席和衣襟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夜晚的清凉与惬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颈联:“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这一联描写了夜晚的动态和嗅觉感受。在没有人惊扰的地方,野禽悄然落下;刚刚睡醒时,能闻到幽草散发的香气。“无人惊处”体现了环境的宁静,“野禽下”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新睡”“幽草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醒来时的惬意与舒适。尾联:“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诗人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感慨。他询问自己能否摆脱尘世的尘埃,同时认为不必像古人那样去寻找沧浪之水来洗涤自己的心灵,眼前的这个夜境就足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这一联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上一篇:唐·高蟾《春》
下一篇:唐·张谓《赠赵使君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