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欢逐乐少闲时":我追求欢乐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补贴平生得事迟":觉得这样能弥补人生中知晓事情晚的遗憾。
# 补贴:一作帖。
"何处花开曾后看":无论何处有花开,我何曾落后去观赏,
"谁家酒熟不先知":无论谁家的酒酿成,我没有不最先知晓的。
"石楼月下吹芦管":在石楼的月色下,有人吹奏着芦管,
"金谷风前舞柳枝":在金谷园的微风前,柳枝随风轻舞。
"十听春啼变莺舌":十次聆听春天鸟儿的啼叫,鸟儿的声音变得更加婉转,
"三嫌老丑换蛾眉":三次嫌弃身边的歌女年老色衰,更换了新的歌女。
"乐天一过难知分":我过于乐天,难以知晓分寸,
"犹自咨嗟两鬓丝":还是对着自己两鬓的白发发出叹息。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夸张:“追欢逐乐少闲时,补贴平生得事迟”,运用夸张手法。“少闲时”极言自己追求欢乐几乎没有闲暇,强调对生活乐趣的执着追寻;“补贴平生得事迟”夸大了追求欢娱对人生的弥补作用,突出欢娱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强度。借景抒情:“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通过描写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的场景,借景抒情。清幽的月色下,悠扬的芦管声传来,微风中柳枝轻舞,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氛围,抒发了诗人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对比:“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运用对比与暗示手法。“十听春啼”与“三嫌老丑”对比,展现出时光的漫长流逝;“换蛾眉”暗示随着时间推移,身边陪伴的歌女因容颜老去而被更换,深刻地表达出岁月变迁对人事的影响,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追欢逐乐少闲时,补贴平生得事迟”,白居易直白地表达自己热衷于追求欢乐,几乎没有闲暇时间,认为这种追欢逐乐能够弥补人生中其他事情知晓得晚的遗憾。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追求生活乐趣的基调,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诗人通过反问,强调自己对赏花、饮酒这类生活乐事的热衷。无论哪里有花开,他都不会错过欣赏;无论谁家的酒酿成,他都能最先知晓。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热爱生活、积极享受生活的形象。“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描绘了两幅美妙的场景。在石楼的月色下,有人吹奏着芦管,悠扬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在金谷园的微风前,柳枝随风轻舞,婀娜多姿。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营造出一种闲适、优雅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这些美好时刻的愉悦心情。“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十次聆听春天鸟儿的啼叫,鸟儿的声音变得更加婉转;三次嫌弃身边的歌女年老色衰,更换了新的歌女。这两句诗以具体的数字,直观地展现出岁月的变迁,以及岁月对人事的影响,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感慨。“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最后两句,诗人称自己过于乐天,难以知晓分寸,即便如此,还是对自己两鬓斑白的头发发出叹息。这既体现出诗人对自己性格的自嘲,又表达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深沉。
上一篇:唐·柳宗元《郊居岁暮》
下一篇:唐·韩偓《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