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zhì
qiú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guì
bái
xuě
mián
ruǎn
yún
zhòng
mián
qiě
hòu
wéi
qiú
yǒu
wēn
zhāo
yōng
zuò
zhì
mián
chén
shuí
zhī
yán
dōng
yuè
zhī
nuǎn
chūn
zhōng
yǒu
niàn
qiú
qūn
xún
zhàng
guì
jiān
shàn
shēn
ān
wàn
qiú
gài
guǒ
zhōu
yín
wěn
nuǎn
jiē
tiān
xià
hán
rén

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逐句剖析

"桂布白似雪":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

#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软于云":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布重绵且厚":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

"为裘有余温":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朝拥坐至暮":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

# 拥:抱,指披在身上。

"夜覆眠达晨":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 达晨:到早晨。,眠:睡。

"谁知严冬月":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

#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暖如春":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忽有念":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

# 中夕:半夜。

"抚裘起逡巡":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 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丈夫贵兼济":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

#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岂独善一身":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安得万里裘":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

# 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

"盖裹周四垠":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 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周:遍。

"稳暖皆如我":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

# 稳暖:安稳和暖。

"天下无寒人":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 天下: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制布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言志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这首诗以严冬季节身穿新制布裘的温暖感受为切入点,推己及人,表达了作者救济天下寒人的宏大抱负,体现了其“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腻的自我体验,将个人温暖与天下寒苦相联系,展现了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诗人运用了对比等手法,从自身感受延伸到社会关怀,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分段赏析可见,前部分描写布裘带来的温暖,后部分抒发对天下寒人的关切,结构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说,此诗大约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的冬季,当时白居易新制了一件布裘,因一时有感而写下此诗。一说则认为,此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而居丧于渭河北岸的渭村。在此期间,他经常与普通百姓接触,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艰辛。严冬时节,白居易从自己舒适的生活联想到百姓的饥寒交迫,心生同情,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新制布裘》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言志诗。描绘了诗人在严冬季节身穿新制布裘的温暖感受,并由此推己及人,表达了救济天下寒人的宏大抱负。诗中虚实相生,想象丰富,语言精妙,表面上写布裘带来的“稳暖”,实则体现了诗人“仁政”的理想。通过细腻的自我体验与广阔的联想,诗人展现了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营造了一种关爱苍生、惠及百姓的崇高境界。

2. 写作手法

比喻:“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用“雪”比喻桂布的白皙,用“云”比喻吴绵的柔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布裘的优良质地。夸张:“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以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希望天下寒人都能温暖如己的宏大理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设问:“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抱负。对比:诗人将自己的温暖与天下寒人的困苦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推己及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表面描绘的是棉袍的温暖舒适,实则暗喻仁政的理想。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着重突出新制布裘的优良品质:“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通过“白似雪”“软于云”的比喻,展现了布裘用料之考究,而“有余温”则强调了其出色的保暖性能。中间四句为第二层,生动刻画了诗人因布裘而产生的欣喜之情及其重要性:“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诗人从早到晚穿着布裘,甚至夜晚也用它御寒,使得严冬如同春日般温暖。这种“朝拥”“夜覆”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布裘的珍视,也暗示了他生活的清贫。虽然他曾为官多年,但因清廉耿直,离职守孝后竟陷入如此窘境,令人感慨。最后八句为第三层,通过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与远大的抱负:“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诗人在深夜抚摸着布裘,心生感慨,认为大丈夫不应只追求个人修养,而应心怀天下苍生。他渴望拥有一件能覆盖四方的“万里裘”,使天下寒人都能如他一般温暖舒适。这一理想超越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观念,体现了白居易对仁政的更高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深刻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心系苍生的情怀。通过描绘布裘的温暖,诗人推己及人,抒发了救济天下寒人的宏大志向,体现了他“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云:“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倡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宋黄彻《䂬溪诗话》

# 杜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叹云:“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香山《新制布裘》诗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孟贞曜《咏蚊》诗云:“愿为天下橱,一夜使景清。”二诗为题各异,而命意则同,盖皆仁人之音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 月色与人怀时时流露,杜陵后复见此公。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相和歌辞·长歌行》

下一篇:唐·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