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夜上西城宿":旅人深夜登上西城投宿,
# 行人:出征者。作者自谓。
"听唱梁州双管逐":听见有人吹奏《梁州曲》,双管齐鸣,乐声相逐。
# 逐:伴奏。,双管:古代双管吹奏乐器,又称双凤管。
"此时秋月满关山":此刻秋夜的月光洒满关山,
"何处关山无此曲":哪一处关隘山岭听不到这曲调的悠扬。
"鸿雁新从北地来":鸿雁刚从北方飞来,
"闻声一半却飞回":听到乐曲声竟有半数掉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金河边上的戍边将士听了肝肠寸断,
# 客:一作“卒”。,金河:当指位于西受降城以东,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以北的金河水。
"更在秋风百尺台":更何况是在秋风萧瑟的百尺高台之上。
# 百尺台:指烽火台。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分段赏析
首章描绘诗人夜登西城,闻双凤管伴奏的《梁州曲》哀音缭绕,只见秋月漫染关山,于是产生“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之慨。诗人以西城为原点,将视野拓展至所有边塞,借月色与曲声的交织,让苍凉之意随月光弥漫天地。黄叔灿评此二句“不言悲而悲自深”,正是点破其以小见大的妙笔——当关山明月皆浸淫于《梁州曲》的凄婉时,边地征人的共同悲怆已在虚实相生中全然流露。次章以鸿雁的反常举动烘托戍卒心愁:候鸟本因北地苦寒而南飞,却在听闻半阙《梁州曲》后折返,仿佛曲中悲意比塞北风霜更令人战栗。诗人借此笔锋一转,直抵戍客心境:“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金河之畔的守边士卒已闻曲断肠,何况常年伫立秋风烽火台的卫士?从西城到全域边塞,从鸿雁到征人,从金河守将到百尺台戍卒,情感逐层递进,最终将悲怆定格在“秋风百尺台”的孤绝意象上。胡应麟盛赞此作“可与太白、龙标竞爽”,正因其以深婉诗思与独特笔法,将征人久戍思归的怨望,化作穿透时空的苍凉回响,在中唐诗坛独树高格。
上一篇:唐·贾岛《冬夜送人》
下一篇:唐·李商隐《题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