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hěng
zhōng
jiù
sh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àn
cóng
huàn
jiào
qīng
jiǎn
huǐ
bié
shān
bái
yún
yóu
lán
tái
fēi
ào
guī
shí
yīng
miǎn
dòng
wén

译文

厌恶身为小官校勘书籍,后悔离别故乡思念山中白云。还庆幸在秘书省任职不是傲慢之官,归乡时应该能免去被谴责的文书。

逐句剖析

"厌从薄宦校青简":厌恶身为小官校勘书籍,

# 薄宦:卑微的官职。

"悔别故山思白云":后悔离别故乡思念山中白云。

# 故山:旧山,比喻家乡。

"犹喜兰台非傲吏":还庆幸在秘书省任职不是傲慢之官,

# 傲吏:不为礼法所拘束的官吏。

"归时应免动移文":归乡时应该能免去被谴责的文书。

# 移文:泛指公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秘书省中忆旧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诗人在秘书省任职时对旧日隐居山林生活的怀念。内容上,首句写诗人厌倦校对书籍的琐屑官务,次句表后悔离开故山,后两句则庆幸自己在兰台(秘书省别称)并非傲慢之吏,归山时或许不会被移文谴责。写作上,直抒胸臆,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内心情绪。全诗短短四句,前两句直接道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旧山的思念,后两句则巧妙缓解归山的顾虑,情感真实自然。该诗展现了白居易对官场生活的倦怠以及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其在仕隐之间的复杂心境,语言平易却饱含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偶:“厌从薄宦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厌从”对“悔别”,“薄宦”对“故山”,“校青简”对“思白云”,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体现出诗人对当前官场校书工作的厌倦和对故山的思念。借景抒情:诗中“故山”“白云”等景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借对故山白云的思念之景,抒发了自己厌倦官场、渴望回归山林的情感,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用典:“兰台”“移文”运用典故,“兰台”指秘书省,“移文”指古时谴责、声讨的文书。诗人用“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表达自己并非傲慢之吏,归隐时应不会被责难,含蓄地表明归隐之志。

2. 分段赏析

《秘书省中忆旧山》第一句“厌从薄宦校青简”,“厌”字为诗眼,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在秘书省担任小官职,校勘典籍这种琐碎工作的厌烦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同时,“薄宦”一词也凸显出诗人对自己官职低微的无奈。第二句“悔别故山思白云”,“悔”和“思”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后悔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白云。这里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白云”象征着故乡的闲适自在,与诗人在官场的拘束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第三句“犹喜兰台非傲吏”,“犹喜”二字转折,表明虽然对当下官职有所厌烦,但庆幸自己并非傲慢之吏。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自我期许与坚守,体现出诗人的品性。此处运用心理描写,丰富了诗人的形象。第四句“归时应免动移文”,化用典故,暗指自己将来归隐时,不至于被故乡的山神责怪。既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又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进一步深化了诗歌想要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洁,通过巧妙的炼字和多样的表达技巧,将诗人的情感与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归雁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偶宴有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