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上寒空":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
# 圆魄:圆月。魄,月未盛明时之光,通常代指月。西汉扬雄《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李轨注:“魄,光也。”
"皆言四海同":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 皆言四海同: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皆晴;一处阴,到处皆阴。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犹言天下,全国各处。四海,一作远。
"安知千里外":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
# 安知:怎知道。安,如何,怎么。
"不有雨兼风":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 雨兼风:风雨交加。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中秋月二首(其二)》是初唐诗人李峤创作的五言绝句,属于哲理诗题材。此诗借中秋之月,揭示世间万物存在差异,不可能皆完美的道理,蕴含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探索真理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借景说理:诗人借中秋明月这一景象,阐述世间万物存在差异、认知应全面深入的道理,将抽象哲理寓于具体景物之中,使道理更易理解和接受。反问:“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运用反问,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对常规认知的反思,促使读者深入思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描绘一轮明月升上寒空的画面,“圆魄”点明月亮的圆润形态,“寒空”营造出清冷的氛围。众人皆说四海之内月色皆同,此为人们的普遍认知。然而,诗人对此并非一味认同,“皆言”二字暗示了这种说法可能存在片面性,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打破了前两句所营造的常规认知。在此时此地明月当空,可谁又能知晓千里之外不是风雨交加呢?“安知”引发读者思考,表明世间事物复杂多变,不能仅凭眼前景象就一概而论。这里的“雨兼风”不仅指自然天气,更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揭示出世界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单一、美好,从而深化了诗歌的哲理内涵。
4. 作品点评
《中秋月二首(其二)》在艺术上别具一格。语言简洁明了,仅二十字便传达出深刻哲理,体现了五言绝句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特点。构思巧妙,从常见的中秋月景入手,却不落俗套,通过对人们固有认知的质疑,引发读者对世界多样性和认知局限性的思考。在情感表达上,表面冷静客观,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从题材角度,作为哲理诗,它在初唐诗歌中独树一帜,既展现了初唐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也为后世哲理诗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整首诗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 喻朝廷之上,不能毕照幽隐,则民之不得其所者多矣。此诗自见宰相胸次。
清黄生《唐诗摘抄》
# 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其一)此诗设为疑词,听人自解,兴寄弥深。(其二)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上一篇: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下一篇: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