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ēng
róng
yào
耀
rèn
chén
lún
shí
shū
gòng
dào
qīn
běi
shěng
péng
liáo
yīn
xìn
duàn
dōng
lín
zhǎng
lǎo
wǎng
huán
pín
bìng
tíng
shí
xián
shè
yōng
yōng
cháo
qiú
nuǎn
chūn
jiàn
lǎo
jiàn
ān
xián
wèi
zhōng
shēn
zuò
máng
rén

译文

我不追逐荣耀甘愿随波沉沦,日子过得越久,与世俗的纷扰越来越疏远,反而觉得与自然的规律、道义更加亲近。在北省的同僚们音信已断绝,与东林寺的长老却往来频频。因为生病,我停止了夜间的饮食,此时悠闲自在的状态就如同在社日时一样闲适,懒得披上上朝的皮裘,却感觉温暖如同春天一般。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啥叫悠闲自在了,这辈子啊,我就不想做个忙忙碌碌的人。

逐句剖析

"不争荣耀任沈沦":我不追逐荣耀甘愿随波沉沦,

# 沈:一作“沉”。

"日与时疏共道亲":日子过得越久,与世俗的纷扰越来越疏远,反而觉得与自然的规律、道义更加亲近。

"北省朋僚音信断":在北省的同僚们音信已断绝,

"东林长老往还频":与东林寺的长老却往来频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因为生病,我停止了夜间的饮食,此时悠闲自在的状态就如同在社日时一样闲适,

"慵拥朝裘暖似春":懒得披上上朝的皮裘,却感觉温暖如同春天一般。

"渐老渐谙闲气味":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啥叫悠闲自在了,

"终身不拟作忙人":这辈子啊,我就不想做个忙忙碌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意》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其主题围绕淡泊名利、追求闲适生活。诗中通过与朋僚音信断、与长老往来频等生活场景,展现自身闲适状态。写作手法上,语言平实自然,直抒胸臆。开篇表明不争荣耀,与道相亲。中间描绘日常状态,病中停食、慵懒拥裘。尾联点明渐谙闲味,终身不做忙人。此诗生动展现白居易闲适心境,以质朴笔触勾勒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为读者呈现唐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表达闲适生活的诗。诗中通过描述与朋僚音信断绝、与东林长老往来频繁,以及自身病中停食、慵懒拥裘等日常状态,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降低物欲,追求闲适生活,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态度享受悠闲时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诗人直接表明自己不追逐荣耀,甘愿沉沦,与道亲近的态度,毫无保留地抒发内心对名利的淡泊。对比:“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一句,将与官场朋僚音信断绝的状态,和与东林长老频繁往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世俗社交的疏离,一边是精神交流的密切,突出诗人远离尘世喧嚣、亲近佛门清净的选择,强化了其追求闲适生活、淡泊名利的心境表达。比喻:“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把病中停食时的闲适比作社日里的轻松自在,将慵懒拥着朝裘的温暖感觉类比为春天的和煦。借助这两个比喻,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日常状态的悠然自得,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闲适的生活情状。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直接表明诗人不追逐荣耀、甘愿沉沦,亲近道的淡泊名利之心。颔联“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通过社交场景对比,与朋僚音信断绝,却与东林长老往来频繁,突出其远离世俗纷扰,沉浸于与僧人的精神交流。颈联“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描绘了自身病中停食,闲适如在社日,慵懒拥裘,自得如春的日常状态,尽显悠闲。尾联“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点明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深谙闲适的滋味,坚定终身不做忙碌之人的决心,将闲适心境与生活态度表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

下一篇:唐·杜牧《书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