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填应满":喜鹊飞来,枝桠应该会被填满,
# 乌鹊:神话传说每年阴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桥,使牛郎织女相会,这里借来咏桥。
"黄公去不归":但仙人黄石公离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 黄公:即黄石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势疑虹始见":桥的形状就像初现的彩虹,
"形似雁初飞":又像是大雁初飞时的队列。
"妙应七星制":桥的构造精妙,仿佛与天上的七星相应,
# 制:结构。,七星:北斗星。喻桥曲折如北斗七星。
"高分半月辉":桥身高耸,分走了月亮一半的光辉。
"秦王空构石":秦始皇曾筑石求仙,然而那是徒劳无功,
# 构石:筑桥。意谓秦始皇梦想筑桥通仙岛,求不死之药。,秦王:秦始皇。
"仙岛远难依":因为真正的仙岛遥不可及。
# 仙岛:海中仙岛。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兼咏物诗。诗描绘桥的形态、构造及乌鹊填河等传说,展现其雄伟精妙;借秦始皇求仙造桥无果,化桥为个人努力与现实的距离符号,喟叹自身境遇,隐含对未来境遇改变的期许,寄寓深沉人生感慨。
2. 分段赏析
“乌鹊填应满”:此句巧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想象七夕时乌鹊群集填河成桥之景。“应”字微妙,既含期盼那浪漫相聚画面成真之意,又似流露对传说与现实距离的感慨。它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团圆的向往,借神话为诗开篇注入梦幻氛围,让平凡的桥与奇幻传说相连,拓展诗意空间,奠定全诗虚实相生的基调。“黄公去不归”:黄公典故或有多种所指,一说黄公为仙人,离去后再无踪迹。这里诗人借黄公远去不返,营造出一种怅惘、空寂之感。桥在,而与之相关之人已逝或已远,似暗示时光易逝、人事变迁,过往依托桥的相聚或故事难再重演,以淡淡的忧伤,赋予桥历史沧桑感,引发读者对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思索。“势疑虹始见”:诗人将桥的气势比作初现天际的彩虹,“疑”字用得精妙,既准确捕捉人初见桥时那种惊艳、恍惚之感,仿若眼前真是一道绚丽长虹从天而降;又强调桥的壮美非凡,有震撼人心之力。把静态的桥赋予动态“虹”的美感,瞬间点亮画面,展现桥横跨天地间的磅礴豪迈,凸显其建筑的雄伟壮观,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桥之巍峨。“形似雁初飞”:着眼于桥的形态,把桥比作初次展翅高飞的大雁,“初飞”二字添灵动活力。既描绘出桥的线条流畅、造型轻盈,有若大雁振翅欲翔之势,展现建筑艺术之美;又似寓意桥如新生力量,带着朝气跨越山川,给人以奋进之感,与前句“势疑虹始见”动静结合,全方位展现桥的神韵,使桥形象跃然纸上。“妙应七星制”:此句夸赞桥的构造精妙,仿若对应天上七星布局。古人视七星为神秘、有序的象征,诗人借此突出桥设计的巧夺天工,蕴含着对古代工匠智慧的深深敬意。将桥与浩瀚星空相连,提升其文化内涵,暗示桥是人间与苍穹沟通的纽带,让平凡建筑闪耀智慧光芒,使读者惊叹于桥蕴含的天文与建筑融合之美。“高分半月辉”:描绘桥高耸之姿,能辉映半月光辉。“高”字直观展现桥的巍峨,“分”字则更见神韵,仿若桥将清冷月光一分为二,既添画面唯美感,又强化桥的雄伟,使其在夜色中宛如地标,顶天立地。不仅是视觉呈现,更营造出静谧、宏大氛围,让桥融入自然夜色又卓然独立,尽显不凡气度。“秦王空构石”:提及秦始皇欲架石桥通仙岛求长生却无果之事,“空”字沉重,饱含对帝王雄心破灭的叹惋。一方面展现古代帝王对超凡力量、永生的追逐;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借“空”字揭示人力在宏大梦想前的渺小与无奈,使桥承载历史厚重,引发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思考,为全诗添深沉历史意蕴。“仙岛远难依”:承接上句,进一步强调仙岛遥远不可及,即便有桥为依托,梦想仍遥在天边。在神话、历史与现实交织中,抒发对美好却缥缈目标的怅惘。桥在此成为连接尘世与梦想的媒介,却又凸显距离鸿沟,让诗在结尾处回归现实,于对桥的咏叹中浸透人生追求的迷茫与执着,余韵悠长。
下一篇:唐·顾况《杂曲歌辞·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