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上留田":我来到上留田这个地方,
"孤坟何峥嵘":看到一座突兀高耸的孤坟。
# 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这里积聚着万古的遗恨,
"春草不复生":坟上的春草再也没有复生。
"悲风四边来":悲风从四面呼啸而来,
"肠断白杨声":白杨被吹得沙沙作响,令人肝肠寸断。
"借问谁家地":我向人打听这是谁家的墓地,
"埋没蒿里茔":原来是被荒草埋没的坟茔。
#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当地老人对我说,
"言是上留田":这里就是上留田。
"蓬科马鬣今已平":从前坟上的蓬草和马鬣状的封土如今已平。
#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昔之弟死兄不葬":当年弟弟死去兄长却不埋葬,
"他人于此举铭旌":别人在此为死者举着铭旌。
#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一只鸟死去,
"百鸟鸣":百鸟哀鸣,
"一兽走":一只兽死去,
"百兽惊":百兽惊恐。
"桓山之禽别离苦":桓山的禽鸟因离别而痛苦,
#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欲去回翔不能征":想要飞去又回旋徘徊,难以远飞。
"田氏仓卒骨肉分":田氏兄弟仓促分家产,
"青天白日摧紫荆":青天白日之下紫荆树为之摧折。
#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之木本同形":同根相连的树木本是同一种形态,
"东枝憔悴西枝荣":东边的枝条憔悴,西边的枝条却很繁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没有情感的植物尚且如此,
"参商胡乃寻天兵":兄弟之间为何要像参星和商星那样,大动干戈呢。
#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孤竹君的二子和延陵季子,
#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让国扬名":他们辞让国君之位,美名传扬。
"高风缅邈":他们高尚的风范邈远难追,
#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颓波激清":能激荡澄清这颓败的世风。
#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尺布之谣":对于“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塞耳不能听":“兄弟二人不相容”这样的歌谣,我不愿去听。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兄弟情义题材的乐府诗。它描绘了上留田孤坟的荒凉景象,讲述了弟死兄不葬的悲剧故事,表达了对兄弟不睦、同室操戈的批判与悲哀,倡导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借上留田的故事及相关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兄弟和睦的期盼和对兄弟相残的痛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一句,“桓山之禽”出自《孔子家语・颜回》。桓山之鸟育有四子,羽翼长成后将分飞于四海,其母悲鸣着相送。借桓山之鸟母子、兄弟间分离的痛苦,来类比兄弟分离时内心的悲苦,以鸟兽尚且眷恋亲情,反衬现实中兄弟不睦、轻易分离的冷酷,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兄弟分离痛苦的感怀,深化了诗歌对兄弟情谊的思考。“孤竹延陵,让国扬名”引用这两个典故,“孤竹”指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他们相互推让国君之位,最后都逃离了;“延陵”指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他也多次辞让王位。将伯夷、叔齐以及延陵季子让国的高尚行为作为正面范例,与诗中所批判的兄弟不睦、争权夺利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倡导兄弟之间应具备这种高风亮节,以让国的美德扬名,从而丰富了诗歌倡导兄弟和睦这一情感表达,突出诗歌劝诫兄弟友善相处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开篇至“肠断白杨声”这六句,是第一段。诗人行至上留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突兀而高大的孤坟。或许是逝者心中含恨,坟上寸草不生,一片荒芜。此时,悲风从四方席卷而来,白杨在风中沙沙作响,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与“悲风”的组合,巧妙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让那种悲戚之感愈发浓烈,仿佛能将人的心绪带向无尽的天涯,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从“借问谁家地”到“他人于此举铭旌”的七句,构成第二段。诗人怀着疑惑,询问这孤坟所属之地。当地老人告知,这里便是上留田。往昔的蓬草与坟头如今已不见踪迹,而曾经发生过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弟弟离世,兄长却不愿埋葬,最终是邻里为其料理后事,树起坟茔。《周礼・春官・司常》提到“大丧共铭旌”,“铭旌”是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诗人借老人之口,将这段久远的兄弟相争故事缓缓道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感慨与惋惜。“一鸟死”至诗末的十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在此运用议论并援引典故,深刻揭示兄弟相逼的可悲之处,鲜明地表达出对这一悲剧事件的态度。前六句,诗人以动物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讽“上留田”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据《孔子家语・颜回篇》记载,孔子在卫国时,听闻哭声甚哀,颜回判断这哭声不仅为死者,还因生者别离。他提及桓山之鸟育有四子,羽翼丰满后将分飞四海,母鸟悲鸣相送。鸟兽尚且对同伴的生死离别怀有深情,而兄弟之间却缺失了这份手足间的怜惜,实在令人悲叹。最后十二句,诗人历数古人的事迹,感慨世风日下,痛惜淳朴之风的逐渐消逝。《续齐谐记》中,京兆田真兄弟分财,欲将堂前紫荆树截为三段,树却枯死,田真见状感叹人不如木,兄弟深受触动,重聚财宝,成为孝门典范。《述异记》里,黄金山的树木朝东枝条憔悴,朝西枝条荣润,树犹如此,何况兄弟。孤竹国的伯夷、叔齐,吴国的延陵季子、诸樊兄弟,皆因相互让国而美名远扬。他们的高尚品德,如清风拂面,为后人树立起道德标杆。全诗以汉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谣收尾,余韵悠悠,引人深思。此诗结尾部分虽具散文化特点,但不仅未破坏诗歌结构的完整性,反而使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音乐美感得到了增强,让整首诗在古朴与自然中,蕴含着更为深沉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上留田》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此篇主意全在“孤竹延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数句,非泛然之作,盖当时有所讽刺。以唐史至德间事考之,其为啖廷瑶、李成式、皇甫侁辈受肃宗风旨,以谋激永王璘之反而执杀之。太白目击其时事,故作是诗与?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汉时上留田,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人为作悲歌风其兄。白诗有“寻天兵”、“尺布瑶”等语,似又指肃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末以孤竹、延陵、汉文、淮南为言。知此非同泛然而作也。太白每借古题以讽时事,岂有感于永王璘之死而为是言与?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萧士赟说得之。白之从璘,虽曰迫肋,亦其倜傥自负,欲藉以就功名故也。词气激切,若有不甲之感,如谢灵运所云“道消结愤懑”者。“桓山之禽”,盖白自比也。胡应麟《诗薮》称其《公无渡河》篇“波滔天,尧咨嗟,太禹湮百川,儿啼不窥家,其害乃左,茫然风沙”等语,为极力摹汉。似此情质词古,何遽不如汉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先叙其故(首六句下)。次叙其事(“借问”七句下)。此言兄弟相逼,作独鸟兽之不若,并有愧无知之草木。意极沉痛(“一岛死”十二句下)。末举兄弟让国,以愧兄不相若者(“孤竹”六句下)。吴(汝纶)曰:看其凭空横发,所以奇肆超妙。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