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lǎn
zèng
shì
cáng
yòng
shǒu
yàn
tài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qín
wáng
dào
tài
yuàn
shēn
wén
tián
guāng
shǒu
zèng
qiān
jīn
shì
suī
qiān
zǎi
wèi​​
shāng
xīn

译文

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逐句剖析

"秦王日无道":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

# 秦王: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称“始皇帝”。

"太子怨亦深":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闻田光义":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

# 田光:战国时燕国处士。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政(即秦治皇)。并举荐了荆轲。丹请他保密,他遂自杀以激励荆轲。

"匕首赠千金":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其事虽不立":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

# 不立:不成。立:成功。,其事:指荆轲刺秦王之事。

"千载为伤心":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四·燕太子)》是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写的咏史怀古组诗中的一首。此诗以燕太子丹刺秦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追忆燕太子丹寻求义士刺杀秦王的往事,感叹他因为事败而遭到杀身之祸。前两句“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直接点明太子对秦王无道的怨恨;“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叙述太子为复仇寻求义士的行为;“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则直接抒发对其失败的惋惜与痛心。此诗饱含着慷慨赴死的大义之气,太子丹听闻田光的侠义之举后,不惜以千金匕首相赠,这种对义士的赏识,正是陈子昂理想中明主的模样。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借此表达出自己对被伯乐赏识、施展抱负的深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四·燕太子)》一诗创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之际。彼时,建安王武攸宜奉命征讨契丹,陈子昂以随军参军的身份同行。在军中,陈子昂满怀热忱多次进献计策,却均被武攸宜拒绝,一腔抱负无处施展。郁闷之下,陈子昂登上蓟丘,览古思今,感慨万千,遂创作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这组诗,并寄赠给好友卢藏用。其中,这一首为组诗中的第四篇,借燕太子丹的事迹抒发心中块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此诗追忆了燕太子丹为反抗秦王无道,寻求义士田光并以千金匕首相赠,欲刺杀秦王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燕太子丹遭杀身之祸,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悲壮历史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以直白的语言道出秦王日益无道的行径,“日”字强调秦王无道行为的持续性,而“太子怨亦深”则生动展现出燕太子丹对秦王无道的怨恨程度之深,此二句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引出后续故事。“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一闻”表明太子丹对侠义之举的敏锐感知与重视,听闻田光的侠义,便毫不吝啬地拿出千金匕首相赠,这一行为既体现出太子丹求贤若渴、欲报秦王无道之仇的急切心情,又刻画了他对义举的敬重与赏识。最后两句“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其事虽不立”直白地指出太子丹刺杀秦王之事最终失败,一个“虽”字转折,加重情感分量,“千载为伤心”则将这种惋惜之情从当时延伸至千年之后,以时间的跨度强化了诗人对这段悲壮历史的沉痛感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燕太子丹壮志未酬的同情与对历史兴亡的喟叹。

3. 作品点评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四·燕太子)》一诗洋溢着慷慨赴义的精神,太子丹赏识义士、赠千金匕首的行为,正是陈子昂理想中明主的写照,深刻体现出诗人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境。而对田光伏剑殉义的描述,展现出陈子昂自身“奋身以答国士”为“义”献身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亦淡然,效之则愈薄矣。谭云:此句直写好(“其事虽不立”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句意浑成,故佳,锻炼反不及。

明高棅、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迥然不群,调亦高古。

不详《唐诗选》

# 蒋春甫曰:六诗浅薄宜弗取。徐伯成曰: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挺然自树,兴寄颇远。七言诸体乃非所长。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而李沧溟止选其《燕昭王》一首,盖徒以格调赏之而已。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初夏日幽庄》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