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庭荣巧宦":汉代朝廷让善用巧诈的官宦荣耀,
# 荣巧宦:以投机钻营获取官位为荣。荣:看中。,汉庭:指汉朝。
"云阁薄边功":云台和麒麟阁这样表彰功臣的地方都忽视了建业边疆的功臣。
# 功:立功。,薄:轻视。,云阁:即云台和麒麟阁,是汉代表彰功臣名将的地方。
"可怜骢马使":可怜威名远扬的骢马使,
# 骢马使:指东汉时的桓典,任侍御史,为官正直。出外常骑骢马(青白色的马),所以人们称他为骢马使。此处代指乔侍御。
"白首为谁雄":兢兢业业到白头,不知是为谁人建功。
# 雄:效力。,白首:白头。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咏史讽喻题材。诗中描绘了朝廷对巧宦的荣宠,与对边功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汉代朝廷对待巧宦和边功的不同态度,来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中,“荣”字与“薄”字形成鲜明对比,“荣巧宦”与“薄边功”将朝廷对巧宦的荣宠和对边功的轻视进行对照,揭露了赏罚不明、是非颠倒的昏暗现象。反问:尾句“白首为谁雄”以反诘语作结,用不平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发出感叹,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表达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其空有雄才却不为世用的惋惜。直抒胸臆:后两句“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直接抒发诗人对好友乔知之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同情与感慨。用典:“骢马使”典出《后汉书・桓典传》,桓典为御史时,常骑青骢马执法,刚正不阿,人称“骢马御史”。此处以“骢马使”代指乔知之,既赞其正直如汉代清官,又暗合其“沉沦下僚、白首未遇”的境遇(乔知之曾任右补阙,类似御史职责,与“骢马使”的官职属性契合)。通过汉代清官形象的植入,将乔知之的个人遭遇提升到“忠良不遇”的历史普遍性层面,使“可怜”的情感不仅限于个人同情,更成为对唐代贤才埋没现象的控诉。
3. 分段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诗人从“荣”字切入,以“薄”字形成反衬,让这两句诗所叙述的事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朝廷里,受到荣宠的不该是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可如今却偏偏“荣巧宦”;在象征着荣耀的“云阁”之上,理应受到表扬的是那些驰骋疆场、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名将,然而现实却是“薄边功”。这两句诗运用互文的手法,正反相互映衬,将当时赏罚不明、是非颠倒的昏暗政治状况揭露得彻彻底底。诗一开篇就直接发表议论,借助汉朝的事情来比喻唐朝的现实,笔锋锐利无比,为后文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预先做好了铺垫。后两句“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是承接前文而进一步生发出来的。诗人对好友乔知之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诗人以“可怜”二字起头,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同情,并且用一种充满感喟、深沉的语调说出“可怜”的对象——骢马使,极具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带着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的口吻发出感叹:“白首为谁雄”。正直的骢马使,直到头发花白仍然沉沦下僚,不被世间所用,空有一身雄才大略。陈子昂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乔知之已经年近五十,所以诗人用“白首”来称呼他,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感慨戍边将领生不逢时的咏老诗。这首诗用“荣巧宦”“薄边功”来概括朝政的昏庸黑暗,用“骢马使”来指代乔知之并感叹其可怜的境遇,最后以“白首为谁雄”的反诘语句作结。全诗总共四句,其中有三处使用的是汉代的词汇、人物和典故,然而却融合得非常自然,毫无痕迹。
# 此见时不可为,故白首沦落,非拙于用世也起二句太直,不直启下无力。下不必含蓄,愤激自见。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捷足易𦶏,朴志难效,从古为然。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上一篇:唐·郑谷《席上贻歌者》
下一篇:唐·牛峤《更漏子·春夜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