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yán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èng
jūn
jué
yòng
zuān
guī
zhù
shī
shì
yào
shāo
sān
mǎn
biàn
cái
dài
nián
zhōu
gōng
kǒng
liú
yán
hòu
wáng
mǎng
qiān
gōng
wèi
cuàn
shí
xiàng
shǐ
使
dāng
chū
shēn
biàn
便
shēng
zhēn
wěi
shuí
zhī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逐句剖析

"赠君一法决狐疑":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

# 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决:决定,解决,判定。,法:办法,方法。,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不用钻龟与祝蓍":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 钻龟与祝蓍: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玉要烧三日满":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

# 试玉要烧三日满:真玉烧三日不热。试:试验,检验。

"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 期:期限。,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辨:辨别,鉴别。

"周公恐惧流言后":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

# 后:一作日。,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 未篡:一作下士。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在汉末时,他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许多人。

"向使当初身便死":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 便:就。,初:一作时。,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一生真伪复谁知":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 复: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言五首(其三)》乃唐代文豪白居易之佳作,此七言律诗以平易近人之语,深刻道出一个真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欲获全面认知,必经时间之洗礼,需从历史长河的全局视角去审视、去评判,切不可仅凭一时一事之表象便妄下结论。否则,恐将误将周公视为篡位之徒,而将王莽错认作谦谦君子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放言五首(其三)》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元稹在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为了抒发心情,他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后来,在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得知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路上,为了回应元稹,也创作了《五首放言》诗进行奉和,这里提到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人生哲理与真伪辨别的诗。这首诗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全面理解人或事,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砺,从历史的长远视角去评估与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短暂或个别的事件就草率定论。全诗主旨鲜明,但表达上却曲折含蓄,没有直接点明“决狐疑”的方法。一方面,它通过“试玉”与“辨材”两个实例来正面阐述;另一方面,又借助周公和王莽两个历史人物的反面例证来说明。全诗巧妙地将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以个别具体事物来体现普遍规律,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周公和王莽的历史典故,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感到恐惧,但最终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王莽在未篡位之前假装谦恭,迷惑了许多人。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比喻:“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两句,通过比喻的方式说明了检验真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道理。

3. 分段赏析

首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白居易以赠予的姿态,郑重地揭示了一种解决疑惑的方法,强调其珍贵与实用性,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难以抉择的时刻,自然渴望得知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用钻龟与祝蓍”的否定句,既预设了悬念——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又增添了诗歌的曲折与吸引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检验事物真伪与优劣的真理:唯有时间才能揭露一切。无论是玉石的真伪,还是人才的优劣,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考验,才能真相大白。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则通过两个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正确识别事物的重要性。周公在流言蜚语中坚守忠诚,王莽则在伪装谦恭中暗藏野心。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识别,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深刻地指出,分辨真伪是消除疑惑的关键。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去考验,就容易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冤屈好人,错失真相。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旨,也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诗的意旨清晰明了,然其言辞却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它分别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探讨了“决狐疑”的方法,却均未直接道破其核心。正面论述时,诗人以“试玉”与“辨材”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检验事物真伪的过程;反面论证时,则援引了周公与王莽的历史典故,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辨识真伪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趣味,是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好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文援经须对经,史须对史,三代须对三代,汉唐须对汉唐。荆公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汉事。若乐天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则非类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

# (白乐天七律)如“试玉要烧三日后,辨材须待七年期”,“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尽离文字非中道,长往虚空是小乘”等句,亦大入议论。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真正千古名言。佛说真经,不过如是。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俚词野调。乃以此传世,实所未喻。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清袁枚《随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山石》

下一篇:唐·白居易《采莲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