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法决狐疑":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
# 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决:决定,解决,判定。,法:办法,方法。,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不用钻龟与祝蓍":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 钻龟与祝蓍: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玉要烧三日满":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
# 试玉要烧三日满:真玉烧三日不热。试:试验,检验。
"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 期:期限。,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辨:辨别,鉴别。
"周公恐惧流言后":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
# 后:一作日。,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 未篡:一作下士。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在汉末时,他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许多人。
"向使当初身便死":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 便:就。,初:一作时。,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一生真伪复谁知":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 复:又。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人生哲理与真伪辨别的诗。这首诗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全面理解人或事,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砺,从历史的长远视角去评估与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短暂或个别的事件就草率定论。全诗主旨鲜明,但表达上却曲折含蓄,没有直接点明“决狐疑”的方法。一方面,它通过“试玉”与“辨材”两个实例来正面阐述;另一方面,又借助周公和王莽两个历史人物的反面例证来说明。全诗巧妙地将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以个别具体事物来体现普遍规律,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周公和王莽的历史典故,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感到恐惧,但最终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王莽在未篡位之前假装谦恭,迷惑了许多人。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比喻:“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两句,通过比喻的方式说明了检验真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道理。
3. 分段赏析
首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白居易以赠予的姿态,郑重地揭示了一种解决疑惑的方法,强调其珍贵与实用性,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难以抉择的时刻,自然渴望得知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用钻龟与祝蓍”的否定句,既预设了悬念——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又增添了诗歌的曲折与吸引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检验事物真伪与优劣的真理:唯有时间才能揭露一切。无论是玉石的真伪,还是人才的优劣,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考验,才能真相大白。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则通过两个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正确识别事物的重要性。周公在流言蜚语中坚守忠诚,王莽则在伪装谦恭中暗藏野心。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识别,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深刻地指出,分辨真伪是消除疑惑的关键。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去考验,就容易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冤屈好人,错失真相。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旨,也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诗的意旨清晰明了,然其言辞却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它分别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探讨了“决狐疑”的方法,却均未直接道破其核心。正面论述时,诗人以“试玉”与“辨材”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检验事物真伪的过程;反面论证时,则援引了周公与王莽的历史典故,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辨识真伪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趣味,是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好诗。
# 作文援经须对经,史须对史,三代须对三代,汉唐须对汉唐。荆公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汉事。若乐天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则非类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
# (白乐天七律)如“试玉要烧三日后,辨材须待七年期”,“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尽离文字非中道,长往虚空是小乘”等句,亦大入议论。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真正千古名言。佛说真经,不过如是。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俚词野调。乃以此传世,实所未喻。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清袁枚《随园诗话》
上一篇:唐·韩愈《山石》
下一篇:唐·白居易《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