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nián
wéi
shǐ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sān
nián
wéi
shǐ
zhèng
zài
rén
kǒu
wéi
xiàng
chéng
jùn
zhōng
shī
shí
shǒu
cán
fēi
gān
táng
yǒng
yǒu
rén
fǒu
sān
nián
wéi
shǐ
yǐn
bīng
shí
niè
wéi
xiàng
tiān
zhú
shān
liǎng
piàn
shí
yǒu
qiān
jīn
nǎi
shāng
qīng
bái

译文

做了三年的刺史,没有什么政绩能被百姓传颂。只是在这个城郡之中,留下了十多首诗。惭愧自己不能像召公那样被人们用《甘棠》诗来歌颂,难道百姓真的不会思念自己吗?做了三年的刺史,生活清苦,喝冷水、吃苦味的食物。仅仅从天竺山,拿了两片石头。这两片石头在我心里抵得上千金的价值,我拿走它们恐怕会损害自己的清白名声吧。

逐句剖析

"三年为刺史":做了三年的刺史,

"无政在人口":没有什么政绩能被百姓传颂。

# 无政:没什么政绩。

"唯向城郡中":只是在这个城郡之中,

"题诗十余首":留下了十多首诗。

"惭非甘棠咏":惭愧自己不能像召公那样被人们用《甘棠》诗来歌颂,

# 甘棠咏:甘棠,杜梨,棠梨树;落叶乔木,果实甜美,一说味涩可食。

"岂有思人不":难道百姓真的不会思念自己吗?

# 不:(fǒu)同“否”。,思人:思念我的人。

"三年为刺史":做了三年的刺史,

"饮冰复食蘖":生活清苦,喝冷水、吃苦味的食物。

# 蘖:指树木的嫩芽。

"唯向天竺山":仅仅从天竺山,

# 天竺山: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之南。

"取得两片石":拿了两片石头。

"此抵有千金":这两片石头在我心里抵得上千金的价值,

"无乃伤清白":我拿走它们恐怕会损害自己的清白名声吧。

# 无乃伤清白:为官清白与否,离任时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年为刺史二首》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组诗,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即将离任杭州刺史之际。第一首中,白居易尽显自谦之态,直言任职期间并无显著政绩为人传颂,不过在郡城留下十余首题诗。他将自己与受百姓爱戴、政绩斐然的古代官吏对比,深感惭愧,流露出对自身施政成果的反思。第二首里,白居易自述生活清苦,日常“饮冰复食檗”。他还提到从天竺山取了两片石头,随即自责,担心这一举动损害了自己的清白操守。这组诗风格质朴自然,借日常经历与内心感悟,全方位展现出白居易对自身政绩的反思,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他对清廉操守的执着坚守,深刻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追求与严格的自我审视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三年为刺史二首》是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是白居易对其杭州刺史任期的回顾与感悟。诗中,他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详述自己在任三年的从政经历与生活点滴。一方面,他反思政绩,自谦未留下能被百姓传颂的突出功绩,仅留题诗若干,与古代贤吏相比深感惭愧;另一方面,展现自身清廉生活,即便取两片普通山石,也因可能影响清白操守而自责。通过这些内容,深刻呈现出他对政绩的严苛审视以及对清廉的执着坚守,彰显其高尚道德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在第一首诗里,“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白居易引用了“甘棠咏”的典故。西周召公在甘棠树下理政,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作《甘棠》诗来歌颂他。通过这一典故,白居易将自己与召公对比,凸显出他对自身政绩的不满,同时也表达出对贤吏的敬仰,使诗歌内涵更丰富,增强了表达效果。直抒胸臆:两首诗都大量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像第一首中“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白居易直接表明自己任职三年自觉无显著政绩流传于百姓之口;第二首里“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因取两片石头而担心损害清白的自责心理。这种方式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他的情感与想法,质朴而真挚。细节描写:第二首诗中“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属于细节描写。诗人特意提及从杭州天竺山取两片石头这一细微之事,以小见大,通过这一细节将他对自身操守的严格要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他也会深入反思是否违背清廉原则。对比:第一首诗将自己的政绩与古代贤吏如召公进行对比,突出自己的惭愧。

3.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白居易便以直白且谦逊的口吻,直言自己任职三年,自觉没有显著政绩被百姓口口相传,仅仅在城郡留下了十余首题诗。这里“甘棠咏”引用典故,西周召公曾在甘棠树下理政,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作《甘棠》以颂其德。白居易以此为参照,深感自己难以企及,内心满是惭愧,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出他对自身政绩的不满与深刻反思。其二: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他在任期间生活的清苦,“饮冰”“食檗”生动展现出其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而后笔锋一转,提到从杭州天竺山取了两片石头,即便石头本身价值或许不高,但他却陷入深深自责,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损害自己的清白操守。这一心理刻画极为细腻,将白居易对清廉的坚守展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自身清正廉洁的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水》

下一篇:唐·焦郁《春雪(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