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登碣石坂":从南面登上碣石宫,
# 碣石坂: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坂一作馆。
"遥望黄金台":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 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丘陵尽乔木":丘陵上已满是乔木,
# 尽:全。
"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 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霸图怅已矣":宏图霸业今已不再,
# 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霸图:霸图:宏图霸业。
"驱马复归来":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 复:又,还。,驱:驱使。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作者登上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目睹眼前乔木丛生的丘陵,感慨曾经广纳贤才、成就霸业的燕昭王已无处可寻,往昔的宏图霸业也已消逝,从而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对燕昭王贤明之举的追慕,以及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如“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描绘乔木丛生、荒凉苍茫之景,借此抒发对燕昭王的怀念之情与世事沧桑之感。用典:借燕昭王筑碣石馆、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以乐毅自比,表达自身怀才不遇,渴望明主赏识的心境。借古讽今:借对燕昭王这位古代圣明君主的追慕,批判当下缺少求贤若渴君主的现实。
3. 分段赏析
首句“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点明凭吊之地为碣石山顶,凭吊之物是黄金台。这两句瞬间引发诗人的抒怀之情,生动展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范,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深切渴盼,为后续诗句埋下伏笔。诗人聚焦这两处古迹,有力凸显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明君形象。从“登”与“望”这两个动作里,能够清晰感知诗人对古人的追慕向往。在此,诗人并非单纯抒发思古幽情,而是因深切体会到当下世路的艰难崎岖,故而借推崇古人来深沉感慨自我境遇。紧接着“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这两句,承接上文诗意,以饱含深情又略带凄凉的笔触,勾勒出眼前乔木繁茂、荒凉苍茫之景。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浩叹,将对燕昭王的倾慕怀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世事变迁的喟叹。诗人借古讽今,对古代圣明君王的追思,实则是对当下君王的批判,暗指现实中难觅燕昭王这般求贤若渴的君主。表面上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实则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乐毅在魏国时功绩平平,于燕国却能建立不世之功,究其根本,在于燕昭王知人善任。所以,这两句表面说不见“昭王”,实则是以乐毅自比,抒发心中牢骚,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这首诗虽因武攸宜“轻无将略”而作,但诗中对武攸宜的轻视之意不着痕迹,反而更彰显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4. 作品点评
《燕昭王》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诗人借古讽今,情感深沉,词句质朴却极具感染力。此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同时也彰显出其积极进取的强烈精神。诗中全无华丽藻饰之词,却满溢英豪受抑之气,读来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杜甫曾赞“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在《诗薮》中亦言“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此类诗作,开创“古雅”诗风,占据“始高蹈”的独特地位,于诗歌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
# 直写其胸中眼中,用阮不露痕迹。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训解》
# 帷灯闸剑,令读者自想有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好士者不作,宛然言外(“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正字复古,袭阮未厌,后人渔猎既多,便熟烂矣。蒋一梅曰:多少感慨。
明王夫之《唐诗选评》
# 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彼其霸图既泯没而我特为惆怅走马重游者,岂非深慕其人之丰采耶?意谓世有燕昭,则吾未必不遇也。
唐唐汝询《唐诗解》
# 言外见无人延国士也。
唐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燕昭王》一诗的内涵,正是引发《登幽州台歌》的契机。
现代霍松林《唐诗精选》
# 风格刚健质朴。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吏纲要》
上一篇:唐·厉玄《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