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虽微渺":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
# 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虽:一作何。,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乘春亦暂来":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 亦:也。
"岂知泥滓贱":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
# 贱:卑贱。,泥滓:泥渣。
"只见玉堂开":只见玉堂开着。
# 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绣户时双入":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
# 双:成双。,时:时而。,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华堂日几回":衔泥作窠。
# 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无心与物竞":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
# 竞:竞争,争夺。
"鹰隼莫相猜":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 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是唐代张九龄写的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燕子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面对政治斗争时的无奈与退让。诗人以燕子自喻,暗示自己出身微贱,在朝廷中虽尽心尽力,但面对李林甫等权臣的排挤,无心与之争权夺利,希望能全身而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助“海燕”来隐喻自己。以海燕的“微眇”暗指自身出身微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借海燕乘春而来暗示自己在圣明时代暂时入朝为官,且“暂”字还暗示为官时间不长,委婉地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在颔联中,用燕子衔泥不知“泥滓贱”,暗指自己对李林甫之类小人认识不清,又以燕子出入“玉堂”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的日夜辛劳,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尾联以“鹰隼”喻李林甫之流,告诫他们自己无心争权夺利,不要猜忌中伤,将自身情感和处境通过对物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写“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这一景物景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面写海燕在春天到来,实则借景抒发自己在合适时机入朝为官,渴望为朝廷效力的情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从海燕“微眇”的状态起笔。张九龄身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向来以直言敢谏闻名,可正因如此,遭到了李林甫等人的恶意毁谤。随着时光推移,玄宗对他的眷顾也渐渐消散,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将其罢相。他在此借海燕“微眇”之处,实则隐喻自己出身并不高贵,与李林甫那华贵的出身形成鲜明对比。“乘春亦暂来”一句承接“海燕”展开,表面上说海燕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前来,哪怕停留时间不长。而此处,诗人巧妙地以燕子的春来秋去,暗喻自己在圣明之期短暂地于朝廷为官。一个“暂”字,不仅表明燕子已然飞临,更暗示了自己在朝为官的短暂时光,在这一联中,诗人借景抒情,委婉地传达出自己一心为民、忠诚于朝廷的高尚情怀。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顺着对“燕子”的描述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里,“泥滓贱”指代李林甫之类的奸佞小人。燕子衔泥筑巢,却不知“泥滓”的卑贱,诗人借此暗示自己此前对李林甫这类小人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刻。一个“贱”字,既刻画了李林甫的卑鄙,又流露出诗人对此类人的憎恶之情。对句“只见玉堂开”,诗人以燕子在“玉堂”中辛勤穿梭、衔泥作窠,来比喻自己在朝廷担任宰相时日夜操劳的情形。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且含蓄深远,既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又给予读者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紧密衔接颔联中的“玉堂开”。在对仗工整的结构中,清晰地展现出诗人为朝廷竭忠尽力以及胸怀宽广的一面。诗句里的“绣户”“华堂”与前面的“玉堂”一样,皆为朝廷的隐喻。“双”指的是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描绘的是每天(诗人和李林甫)一同进入朝廷的画面。由此体现出诗人并未将李林甫视为敌人,彰显出诗人为了朝廷大业而忘却个人私利,展现出其为朝廷、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广阔胸襟。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日进出多次,诗人借助数量词,生动地呈现出政务繁忙的景象——来去匆匆,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集中彰显了诗人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以及超脱自我的心境。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自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与外物角逐竞争,实际上表明诗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只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表面写的是“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自己无心与他们争权夺利,无需猜疑忌惮,更不必恶意中伤(或许自己即将退隐)。当时,朝廷大权已落入李林甫之手,张九龄深知自己难以有所作为,不得不选择退让,但心中并非没有牢骚与感慨。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提到张九龄被贬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劲对手时,保持着清醒与明智,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高超技巧——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4. 作品点评
这首律诗对仗极为工整,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清新淡雅,恰似“轻缣素练”一般。它虽名为咏物之作,实则是诗人借物抒怀,既描绘了燕子的灵动,又刻画了自身的形象,句句写燕,却又句句映衬着张九龄自己。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造诣,主要体现在巧妙选取了最能映射自身形象的外物——燕子。全诗句句不离燕子之灵秀,却又毫无黏滞之感,达到了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绝妙艺术境界。
#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 张曲江与李林甫同列,玄宗以文字精识深器之,林甫嫉之若仇。曲江度其巧谲,虑终不免,为《海燕》诗以致意……亦终退斥。
唐孟棨《本事诗》
# 通篇沉重,结语忠恕。竟用免衬,可谓善赋矣。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张曲江尝语人曰:学者常想胸次吞云梦,笔头涌若耶溪,量既并包,文亦浩瀚。今观其诗信然。
《唐诗绪笺》
# 《咏燕》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审用舍,明进退,是何等怀抱,何等识力!彼“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张说评李峤语)者,未知有此种议论否?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上一篇:唐·薛能《杂曲歌辞·升平乐》
下一篇:唐·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