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事已空":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
# 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遣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断碑残刹见遗踪":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 刹:佛寺。
"萧萧茅屋秋风起":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
# 萧萧:风声。
"一夜雨声羁思浓":一夜的淅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 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唐代怀古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白马寺昔日辉煌不再、只剩断碑残刹的荒芜景象,以及秋风萧瑟、夜雨淅沥中茅屋的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和羁旅漂泊的浓浓愁思。
2. 分段赏析
“白马驮经事已空”一句是对历史典故的追思。“白马驮经”讲述了东汉时期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洛阳,佛教由此传入中国的典故,象征着佛教在中原传播的辉煌开端。“事已空”则笔锋一转,道出了如今白马寺历经沧桑,往昔的辉煌盛景已然消逝,只留下无尽的历史感慨。此句通过今昔对比,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沉喟叹。“断碑残刹见遗踪”一句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断碑”和“残刹”直观地展现出白马寺历经岁月侵蚀和战乱破坏后的破败景象,“断”和“残”二字强调了破坏的程度之深。“见遗踪”则表明在这些残垣断壁之间,仍能寻觅到往昔的痕迹,引发人们对曾经佛教兴盛时期白马寺繁荣景象的联想。此句以景衬情,通过描绘破败之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往昔辉煌的怀念。“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句是对环境的渲染。“萧萧”模拟了秋风吹拂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茅屋”点明了白马寺当下简陋、破败的居住条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寺庙的衰败。“秋风起”不仅点明了季节,更增添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情感色彩。秋风扫过,茅屋摇曳,更显环境的凄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为下文的抒情做好铺垫。“一夜雨声羁思浓”一句是情感的升华。“一夜雨声”描绘了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的情景,雨声淅沥,更增添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羁思浓”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浓”字强调了这种愁绪的深沉和浓烈。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的夜晚,诗人独处破败的白马寺,听着雨声,不禁涌起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羁旅漂泊的愁绪愈发浓烈。此句以景结情,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秋雨声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本诗起两句描写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碑碣断裂、殿堂倒塌的破败景象,后两旬写秋风秋雨中夜宿寺中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体清新,耐人寻味。
现代曹济平
下一篇:唐·朱庆馀《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