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犹不尽":内心的疲倦仍未消散,
"果为物外牵":终究被超脱尘世的事物牵动。
"偶因耳目好":偶然因耳目向往美好,
"复假丹青妍":便借绘画展现自然之美。
"尝抱野间意":曾怀抱归隐山野的志向,
"而迫区中缘":却被尘世因缘所迫。
# 区中缘:尘世的俗情。
"尘事固已矣":世俗之事虽已淡去,
"秉意终不迁":但坚守的信念始终不变。
"良工适我愿":优秀的工匠符合我的心意,
"妙墨挥岩泉":用精妙的笔墨挥画出岩石清泉。
# 妙墨:谓佳妙的书画。
"变化合群有":变化合乎万物规律,
"高深侔自然":高深程度等同于自然。
"置陈北堂上":把画放置在北堂之上,
"仿像南山前":仿佛就在南山之前。
"静无户庭出":安静得无需走出庭院,
"行已兹地偏":行动已感觉此地偏远幽静。
"萱草忧可树":种植萱草可以解忧,
"合欢忿益蠲":合欢能消除忿怒。
# 益蠲:一种弹琴的指法,此指音乐。
"所因本微物":所凭借的原本是微小事物,
"况乃凭幽筌":何况凭借这幽深的画作。
"言象会自泯":语言和形象自然会消失,
# 言象:语言与物象。指用言辞留下事物的迹象。
"意色聊自宣":意趣和神色姑且自我表达。
# 意色:神情,神色。
"对玩有佳趣":对着画作玩赏有美好情趣,
"使我心渺绵":使我的心境悠远绵长。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分段赏析
“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开篇诗人点明自己内心仍有烦累之事,原来是受到尘世之外的事物所牵扯。偶然因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好,借助绘画来欣赏山水的妍丽。这里诗人交代了自己关注这幅画作的原因,是因为内心的疲惫和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诗人表示自己曾经怀有隐逸于乡野的心意,但被尘世的缘分所逼迫。虽然尘世之事已经过去,但自己的心意始终不会改变。这几句诗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守,尽管身处尘世,却依然向往自然。“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此段描写画作的精妙。优秀的画工满足了诗人的愿望,用奇妙的笔墨挥洒出如岩泉般的山水。画作中的变化符合世间万物,高深的意境可比自然。诗人对画工的技艺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画作与自然的契合度。“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诗人描述画作的布置和所营造的意境。画作放置在北堂之上,仿照南山的景象。让人感觉仿佛安静地处于庭院之外,已经身处偏远之地。这里通过画作的布置和意境,进一步体现出画作带给人的远离尘嚣之感。“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诗人阐述画作中的元素所蕴含的情感意义。萱草可以寄托忧愁,合欢能够消除忿怒。画作虽然由微小的事物构成,但凭借着幽妙的意境得以呈现。这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画作中情感元素的敏锐捕捉。“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最后诗人表示观赏画作时,言辞和形象会自然消失,只留下意境和色彩自我展现。观赏这幅画有着美妙的趣味,使自己的心境变得悠远绵长。诗人表达出观赏画作给自己带来的心灵慰藉,点明了这幅画作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唐·韦应物《咏珊瑚》
下一篇:唐·元稹《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