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chá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黄滔浏览量:1
céng
sōu
jǐng
xiàng
kǒng
tōng
shén
xià
hái
yīng
yǒu
zhǔ
rén
ruò
cháng
jiāng
xiāng
sāo
líng
jūn

译文

我曾经游历四方,搜寻到众多奇妙景象,担心这些景象能与神灵相通,地下的世界,应该也有它的主宰存在。如果把长江与湘浦相比较,那么《离骚》的创作灵感,不应仅仅来自于屈原在湘浦的经历。

逐句剖析

"曾搜景象恐通神":我曾经游历四方,搜寻到众多奇妙景象,担心这些景象能与神灵相通,

"地下还应有主人":地下的世界,应该也有它的主宰存在。

"若把长江比湘浦":如果把长江与湘浦相比较,

# 浦:水边或河流入河的地区。

"离骚不合自灵均":那么《离骚》的创作灵感,不应仅仅来自于屈原在湘浦的经历。

# 灵均:屈原的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长江》为唐代诗人黄滔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围绕诗人过长江的经历展开,首句写诗人曾遍览奇景,担心其能通神,次句则想象地下应有主宰。后两句将长江与湘浦对比,认为长江之景与《离骚》灵感并非同一层次。全诗借对长江的观感,表达对世界、自然、神灵及文学创作灵感的思考,展现出黄滔诗歌在简洁文字中蕴含深刻哲理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闽文学家

黄滔(840?~911?),五代闽文学家。字文江,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二年进士,授官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与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等友善,有诗文往来。其工诗善文,尤擅律赋。其诗多感慨身世、酬唱赠别之作。其文以赋、启、书、赞、碑记为多。宋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著有《莆阳黄御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曾搜景象恐通神”,诗人回顾往昔游历四方的经历,饱览无数奇妙景象,这些景象的壮美与神秘,使他不禁产生一种敬畏之感,担心这些景象蕴含着与神灵相通的力量。这既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反映出他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为全诗奠定了玄思的基调。“地下还应有主人”,诗人的思绪从地上的景象延伸到地下世界。在他的想象中,地下并非是一片死寂,而应有属于它的主宰。这一设想突破常规思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秩序与主宰,无论是可见的地上世界,还是神秘未知的地下世界。“若把长江比湘浦”,诗人将长江与湘浦相提并论。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之一,气势磅礴;湘浦则因屈原的活动而富有文化底蕴。在此处,诗人并非单纯比较二者的景色,而是深入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激发的创作灵感层面。末句“离骚不合自灵均”,意思是长江所激发的情感与灵感,与屈原创作《离骚》时的心境和灵感来源有所不同。屈原在湘浦一带行吟,其《离骚》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身遭遇的愤懑等复杂情感。而长江给诗人带来的感受与之不同,这表明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引发诗人各异的情感与创作灵感,体现出诗人对文学创作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熊皎《月中桂》

下一篇:唐·刘长卿《戏题赠二小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