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bǎng

朝代:唐作者:黄滔浏览量:1
táng
shì
zuì
kān
kuā
xiān
bǎng
biāo
míng
chū
shǔ
xiá
bái
fēng
sān
shí
pèi
zhū
mén
bǐng
zhú
qiān
jiā
shēn
lián
shēng
tiān
xuān
shèng
fēi
zhāng
zòu
huá
suì
suì
rén
rén
lái
jiāng
yān
shuǐ
xìng
yuán
huā

译文

我们大唐的取士制度最值得夸赞,那如仙榜般的进士榜单在曙光中呈现。三十匹白马在风中嘶鸣,上千户朱门大户点着蜡烛庆贺。新科进士们携手踏上仕途之路,皇帝的诏书像飞舞的华章在阳光下传递。年年岁岁,并非人人都能有此荣耀,只有那曲江的烟水和杏园的繁花依旧。

逐句剖析

"吾唐取士最堪夸":我们大唐的取士制度最值得夸赞,

"仙榜标名出曙霞":那如仙榜般的进士榜单在曙光中呈现。

"白马嘶风三十辔":三十匹白马在风中嘶鸣,

"朱门秉烛一千家":上千户朱门大户点着蜡烛庆贺。

"郄诜联臂升天路":新科进士们携手踏上仕途之路,

"宣圣飞章奏日华":皇帝的诏书像飞舞的华章在阳光下传递。

# 宣圣飞章奏日华:旧注:其年当日奏试。

"岁岁人人来不得":年年岁岁,并非人人都能有此荣耀,

"曲江烟水杏园花":只有那曲江的烟水和杏园的繁花依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榜日》为唐代诗人黄滔创作的七言律诗。围绕科举盛景展开,借放榜过程与后续景象,表达对唐代取士制度的赞誉。诗中,首联以“仙榜标名出曙霞”,借视觉描写将榜单浮现于曙光的画面呈现,凸显放榜的神圣与荣耀;颔联“白马嘶风三百匹,朱门秉烛一双来”,刻画新科士子骑马驰骋的意气、权贵府邸秉烛庆贺的热闹,展现放榜日的繁华;颈联化用郄诜等典故,叙写进士登仕途、承皇恩的情景;尾联感慨科举机遇难得,凸显其珍贵。诗作运用视觉渲染营造氛围,借场景刻画还原社会百态,以典故增添文化厚重感,生动再现唐代科举放榜的热闹与荣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闽文学家

黄滔(840?~911?),五代闽文学家。字文江,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二年进士,授官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与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等友善,有诗文往来。其工诗善文,尤擅律赋。其诗多感慨身世、酬唱赠别之作。其文以赋、启、书、赞、碑记为多。宋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著有《莆阳黄御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放榜日》由唐代诗人黄滔创作。黄滔历经数十年科场沉浮,于乾宁二年,时年56岁考中进士,在放榜当日,因个人及第的喜悦,更有感于唐代进士科竞争激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借科举放榜盛景,既抒发自身登科的畅快,也映射晚唐士人对科举制度的集体推崇,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开篇直接抒发对唐代取士制度的推崇。唐代时,科举是寒门士子改变命运、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最堪夸”三字,体现诗人对这一能打破阶层、选拔人才制度的认可,也融入自身凭科举进阶的感慨。“仙榜标名出曙霞”将放榜场景诗意呈现,把榜单称作“仙榜”,在破晓霞光里慢慢显现。“仙榜”赋予上榜者特殊气质,暗示科举是通向荣耀的途径;“出曙霞”既契合放榜多在清晨的实际,又用曙光象征上榜者前途光明,为全诗定下荣耀激昂的基调,也藏着诗人考中进士的欣喜。颔联“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从听觉与视觉角度,展现放榜日的热闹。听觉上,“白马嘶风”,骏马在风中昂首嘶鸣,声音穿透清晨安静氛围,传递出高中的喜悦;“三十辔”体现骑马游街的新科士子数量不少,马蹄声与马嘶声交织,似在奏响庆贺的旋律。视觉上,“朱门秉烛”聚焦权贵人家,往日这些深宅大院门禁严格,此刻却因庆贺新科进士彻夜点烛。“朱门”代表权势阶层,“秉烛”显露出庆贺的诚意,“一千家”夸张地表现参与庆贺的人家多,让放榜日从士子个人荣耀,扩大为全城关注的大事,使读者真切感受唐代科举对社会的影响。颈联“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借典故增添荣耀感。“郄诜联臂”,用郄诜科举高中后“桂林一枝”的典故,以郄诜指代新科进士,“联臂”生动描绘出进士们携手同行的样子——他们因科举相聚,未来也会在仕途相互帮衬,“升天路”比喻科举带来的仕途顺利,强化科举改变命运的作用。“宣圣飞章”,写皇帝诏书像飞章一样快速下达,“宣圣”是对皇帝的尊称,“飞章”体现皇恩传递迅速,“日华”用阳光比喻诏书的光辉,既写实皇恩深厚,又暗示进士们将受皇恩、开启仕途新旅程。典故运用,让个人考中进士的喜悦,上升为对皇权和科举制度的双重赞颂。尾联“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笔锋转变,从荣耀转向对现实的反思。“岁岁人人”,说明科举每年举行,参与的人很多;“来不得”,直言考中者很少,把科举竞争激烈、成功不易的情况,浓缩在这几个字里。无数士子一年又一年备考,却在科举中失败,此句是对众多落第者的共情。“曲江烟水杏园花”,以景收尾,描绘出只有进士能享受的荣耀——曲江宴饮、杏园探花。曲江朦胧的烟水,杏园盛放的花朵,本是自然景色,因科举被赋予特殊意义,成为荣耀象征。美景和“来不得”的残酷形成对比,深化科举“一榜荣耀、多人失意”的复杂状况,让诗歌除赞颂外,多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也体现诗人考中后,对科举艰辛的清醒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姚合《除夜二首》

下一篇:唐·吴融《咏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