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为旅客":十年来漂泊在外做旅客,
"常有饥寒愁":常常为饥寒而忧愁。
"三年作谏官":做了三年谏官,
"复多尸素羞":又常因尸位素餐而羞愧。
# 尸素:即尸位素餐,居其位而不任事。
"有酒不暇饮":有酒却没有闲暇去喝,
"有山不得游":有山却没办法去游玩。
"岂无平生志":难道我没有平生的志向,
"拘牵不自由":只是被拘束牵制不自由。
# 拘牵:拘束。
"一朝归渭上":一旦回到渭水之上,
"泛如不系舟":就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一样自由飘荡。
"置心世事外":把心思放在世事之外,
"无喜亦无忧":没有喜悦也没有忧愁。
"终日一蔬食":整天吃一顿蔬菜素食,
# 蔬食:粗食。
"终年一布裘":一整年穿着一件布裘。
"寒来弥懒放":寒冷到来更加慵懒放纵,
"数日一梳头":几天才梳一次头。
"朝睡足始起":早上睡够了才起床,
"夜酌醉即休":晚上喝酒喝醉了就罢休。
"人心不过适":人心只不过是追求舒适,
"适外复何求":舒适之外又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早岁从旅游":早年外出游历,
"颇谙时俗意":很熟悉世俗的情态。
"中年忝班列":中年惭愧地置身于朝廷官员之列,
"备见朝廷事":看尽了朝廷中的各种事情。
"作客诚已难":在外作客确实已经艰难,
"为臣尤不易":作为臣子更是不容易。
"况余方且介":何况我为人正直耿介,
"举动多忤累":一举一动多有得罪而受牵累。
"直道速我尤":坚持正道很快给我招来过错,
"诡遇非吾志":用不正当手段处世不是我的志向。
"胸中十年内":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
"消尽浩然气":我胸中那刚正豪迈的浩然之气,都已经消磨殆尽了。
"自从返田亩":自从回归田园,
"顿觉无忧愧":顿时觉得没有忧愁和惭愧。
"蟠木用难施":我就像弯曲的树木难以施展用途,
"浮云心易遂":又像浮云一样心境容易顺遂。
"悠悠身与世":我这悠然自在的身躯与纷扰的尘世,
"从此两相弃":从此之后,便相互抛弃、不再相干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为官时“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的拘束与归田后“泛如不系舟”的自由进行对比,突出两种生活状态的差异,强化诗人对归田生活的喜爱。又如“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与“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对比,表现出官场生活的艰难与归田后的轻松。比喻:“泛如不系舟”将自己归田后的状态比作不系之舟,形象地表现出自由无拘的生活状态,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的心境。“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把自己比作难以施展的蟠木和随心飘荡的浮云,生动地表达出在官场的无奈和归田后的顺遂。直抒胸臆:“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等语句,直接表达诗人的志向、无奈以及处世态度,让读者清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想法。
2. 分段赏析
其一:“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诗人开篇回顾往昔,直言自己长达十年漂泊为客,饱受饥寒交迫之苦,生活艰难,愁苦常伴。步入仕途担任谏官的三年,却因种种限制,自觉无所作为,空占职位,内心满是羞愧。有美酒却没时间畅饮,面对大好山川也无暇游览。并非没有远大志向,只是被世俗琐事、官场规矩束缚,难以随心所欲,这几句通过直白的叙述,勾勒出过去生活的不如意与无奈,尽显压抑。“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笔锋一转,描绘归居渭上后的全新生活。离开官场束缚,如同摆脱绳索的小船,自由自在。将心思置于尘世纷扰之外,内心平静,不再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每日粗茶淡饭,终年身着朴素布裘,冬日愈发慵懒随性,数日才梳理一次头发。早上睡到自然醒,夜晚饮酒微醺便安然入睡。诗人以这种质朴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出闲适惬意,最后点明主旨,人心所求不过舒适自在,除了这份适意,别无所求,凸显了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其二:“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此段继续回溯人生轨迹。早年四处游历,对世间风俗人情有深刻了解。中年有幸入朝为官,却见识到朝廷中的诸多复杂之事。以亲身经历感慨,在外漂泊做游子已然艰难,身为臣子在官场周旋更是不易。加之自己性格刚正耿介,言行常常得罪他人,正直处世反而招来灾祸,违背本心的不正当手段又非自己所愿,如此一来,多年间,心中原本的浩然正气渐渐消磨殆尽,充满了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愤懑。“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再次回到当下退居田园的生活。自从回归田园,顿时感觉无忧无虑、无愧于心。自己就像弯曲难用的蟠木,难以在官场施展才能,如今如同浮云般,随心自在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自己与尘世悠悠然相互舍弃,互不干扰,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解脱,以及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上一篇:唐·王建《江陵使至汝州》
下一篇:唐·白居易《啄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