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ng
né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ià
shàng
fēi
shū
yǎn
yōng
néng
kàn
xiá
zhōng
yǒu
qín
shǒu
yōng
néng
tán
yāo
yōng
néng
dài
tóu
yōng
néng
guàn
hòu
qíng
qǐn
shí
suí
shì
cān
cān
zhōng
bǎo
qǐn
zhì
ān
hán
xián
shì
kuàng
nǎi
hán

译文

书架上不是没有书,只是眼睛懒得去看。琴匣里也有琴,只是手懒得去弹。腰懒得系上带子,头懒得戴上帽子。午后尽情睡觉,中午随意吃饭。一顿饭就能吃饱一整天,一次午睡能睡到夜晚。即使有饥寒的担忧,那也只是闲事,更何况我并不真正经历饥寒。

逐句剖析

"架上非无书":书架上不是没有书,

"眼慵不能看":只是眼睛懒得去看。

"匣中亦有琴":琴匣里也有琴,

"手慵不能弹":只是手懒得去弹。

"腰慵不能带":腰懒得系上带子,

"头慵不能冠":头懒得戴上帽子。

"午后恣情寝":午后尽情睡觉,

"午时随事餐":中午随意吃饭。

"一餐终日饱":一顿饭就能吃饱一整天,

"一寝至夜安":一次午睡能睡到夜晚。

"饥寒亦闲事":即使有饥寒的担忧,那也只是闲事,

# 闲事:犹言等闲事,常事也。

"况乃不饥寒":更何况我并不真正经历饥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慵不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慵懒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展现了诗人对繁琐事务的倦怠,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反复:诗中多次使用“慵”字,通过“眼慵不能看”“手慵不能弹”“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等反复描写,强调了诗人慵懒的状态,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反复和排比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更加突出。夸张: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将慵懒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带有一种幽默感。这种夸张不仅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闲适态度,也使诗歌显得生动有趣。以小见大: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午后恣情寝,午时随事餐”,展现了自己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细微之处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比:诗中“一餐终日饱,一寝至夜安”与“饥寒亦闲事,况乃不饥寒”形成对比,一方面描写了诗人生活的简单与自在,另一方面则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贫困的庆幸。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诗人开篇点明自己虽然书架上有书,但却因为慵懒而不愿去阅读。这里的“慵”字贯穿全诗,奠定了诗的基调,表现出诗人对日常琐事的倦怠。颔联:“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与首联呼应,诗人提到虽然琴匣中有琴,但因为手懒而不愿去弹奏。这两句通过“书”和“琴”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生活的一种倦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颈联:“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进一步描写诗人慵懒的状态,连系腰带和戴帽子都显得多余。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诗人对日常礼仪的疏懒,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尾联:“午后恣情寝,午时随事餐。”诗人描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午后随意睡觉,中午随意吃饭。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由的追求。后四句:“一餐终日饱,一寝至夜安。饥寒亦闲事,况乃不饥寒。”诗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状态:一餐就能吃饱,一睡就能安稳到夜晚。即使有饥寒的担忧,但诗人并不真正担忧,因为他并不真正经历饥寒。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啄木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