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
# 门:一作分。
"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 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东涧水流西涧水":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
"上界钟声下界闻":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 下界:人间。,上界:天上。
"遥想吾师行道处":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
# 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天香桂子落纷纷":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 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天香:指拜佛的香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寄怀的七言律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一寺分两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描绘山水相连的景致;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写寺中花发钟鸣的场景;尾联“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想象禅师宣扬教义处的空灵景象,传递敬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东涧”对“西涧”,“南山”对“北山”,词性相对,结构工整,增强诗歌韵律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东涧水流”“南山云起”“前台花发”“上界钟声”等自然与寺观景象,暗含对天竺寺景致的赞美,以及对韬光禅师修行环境的向往,借景传递仰慕之情。自然环境描写:“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描绘了山间涧水潺潺流动,东边山涧之水与西边山涧之水相互交融;天空中,南山云雾升腾,北山亦有云朵涌起的景象,展现出山林间水与云灵动、相连的自然之态。“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花发”描绘了寺中前台鲜花绽放的场景,呈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这两句诗通过花与钟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勾勒出寺庙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交融的画面。用典:“天香桂子落纷纷”一句用典,源自传说中杭州灵隐寺、天竺寺一带中秋常有桂子自月中飘落的故事。白居易借此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与浪漫氛围,烘托出韬光禅师修行之地的清幽高远,表达对禅师的遥想与倾慕。叠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点明两寺历史渊源,一寺分两寺,两山相近,暗含禅意中的因缘际会。颔联“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写东西涧水流动、南北山云呼应,以流动的山水展现自然和谐之美,体现空间的相对与统一。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通过“前台后台”“上界下界”的空间转换,写花发钟鸣之景,暗含佛法普度之意。尾联“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想象禅师行道处,以“天香桂子落纷纷”的意象,营造禅意缭绕的意境,表达对禅师的仰慕。
4. 作品点评
《寄韬光禅师》构思精巧,语言凝练。诗歌将历史、自然与禅意融合,前三联通过工整对仗与细腻描写,展现天竺寺的景致与空间关系;尾联以想象升华主题,禅韵悠然。全诗如行云流水,既体现白居易诗歌通俗流畅的风格,又蕴含深邃禅意,是其山水寄怀诗中的好作品。
# 一二句将“一”、“两”字颠倒成句。三四句“山”、“水”却从四方写。五六句“花”、“钟”从上下写。七句,以“遥想”字“处”字总结上六句,且结题中寄禅师。八句,虚托一句,补写寺之高,兼点时也。韬光诗,此为第一,最切最真。但重字一连六句,嫌于急口令,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哉。
清诗人屈复《唐诗成法》卷十
# 此七言律创格也。惟灵隐、韬光两寺实一寺,一山门实两山门者,用此格最合。
近代文学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九
# 白香山律诗句法多创,尤以《寄韬光禅师》诗极七律当句对之妙,沾匄后人不浅。
近代翻译家钱钟书《谈艺录》五七
# 唐韬光禅师自钱塘天竺来住此山,乐天守苏日以此诗答之。大历中,先君游此山,犹见乐天真迹。
宋《东坡题跋》
#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此香山为韬光灵隐而作然于越州之云门、广孝尤切,以韬光尚踞山颠也。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 白公《天竺》诗,本皇甫孝常《秋夕寄怀契上人》诗,而出连珠体,自令人不觉。此等处,皆足见古人之脱化。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下一篇:唐·李涉《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