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niú
shǒu
kāi
tiān
què
lóng
gǎng
bào
gōng
liù
cháo
chūn
cǎo
wàn
jǐng
luò
huā
zhōng
fǎng
访
jiù
shǎo
tīng
shù
kōng
wáng
guó
hèn
jìn
zài
jiāng
dōng

译文

牛首山如敞开的天宫门户,龙冈山环抱着帝王的宫殿。六朝的遗迹淹没在春草之中,众多的市井在落花飘零里。寻访乌衣巷旧迹已所见稀少,聆听《玉树后庭花》也是枉然。为何这亡国的遗恨,都付与了那滚滚东流的大江。

逐句剖析

"牛首开天阙":牛首山如敞开的天宫门户,

# 牛首:即牛首山。在南京南,山有二峰,东西对峙,似皇官前两侧的阙楼,名双阙,又称天阙。

"龙岗抱帝宫":龙冈山环抱着帝王的宫殿。

# 龙岗:龙冈即钟山。《六朝事迹》:“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卓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六朝春草里":六朝的遗迹淹没在春草之中,

#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

"万井落花中":众多的市井在落花飘零里。

# 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访旧乌衣少":寻访乌衣巷旧迹已所见稀少,

# 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

"听歌《玉树》空":聆听《玉树后庭花》也是枉然。

#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曲。《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如何亡国恨":为何这亡国的遗恨,

"尽在大江东":都付与了那滚滚东流的大江。

# 大江:长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秣陵》是清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以秣陵为怀古之地,首联点明地点,颔联借今昔对比突出繁华不再的荒凉,颈联由景及人,尾联发出诘问,批判晚明统治者重蹈六朝覆辙致国破家亡。该诗抒写人事凋零之感,深沉地表达了亡国之痛与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全诗语言含蓄,情感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灭亡之后,具体年份已难以考证。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明朝建国之初以及南明小朝廷时期,皆以南京为都城。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南京,在此地大肆掳掠、烧杀。过了十几年,诗人踏上北游之路,并寓居南京。目睹六朝如走马灯般相继覆灭的历史,触景生情,借由怀古的方式,来抒发对明朝以及南明覆灭的悲叹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写秣陵的景物,批判晚明统治者未能吸取六朝兴亡教训,导致国破家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亡国之恨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将往昔“六朝”时市井(万井)繁华热闹的烟火景象,与眼前春草蔓延、落花纷飞的荒芜之景相对比。昔日的兴盛与如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展现出金陵历经战乱后的沧桑巨变,更借此抒发对朝代更迭、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用典:“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乌衣”化用乌衣巷的典故,乌衣巷曾是东晋王谢等名门望族居住之地,代指昔日的权贵与繁华,如今却难寻旧时踪迹,尽显人事凋零;“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此曲为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这里借指南明统治者因荒淫误国而导致灭亡,使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表达含蓄委婉。铺垫:“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描绘金陵雄伟险要的地势,展现出此地的不凡气象,为后文怀古抒情做铺垫。如此形胜之地,本应固若金汤,却历经诸多朝代的兴衰更替,引出下文对六朝及南明灭亡的感慨,使情感抒发顺理成章。借古抒怀:全诗围绕南京(秣陵)这一历史名城展开,通过对六朝旧事及南明覆灭的回顾。如颈联提及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历史元素,将对古代王朝兴衰的思考,与自身对明朝及南明灭亡的悲痛之情相融合,借古事抒发内心对故国覆灭的深切哀悼与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索。象征:“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春草”“落花”不仅是现实景象的描写,更具有象征意义。“春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延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草木依旧生长;“落花”则象征着繁华的消逝、王朝的衰败,二者共同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与命运的无常。寓情于景:“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和“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等句,诗人将对明朝及南明灭亡的悲痛、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之情,融入到春草、落花、大江等景物描写之中。春草的荒芜、落花的飘零、江水的东逝,无不渗透着诗人的哀伤与惆怅,使情与景高度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以“牛首”“龙冈”两组地标,勾勒出金陵的雄伟姿态。“开”字如斧劈山岳般有力,“抱”字似温柔环抱城郭,短短十个字,既展现出金陵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势,又暗含天工造化的神奇。两个动词精准凝练,将六朝古都的山河形胜生动呈现,为后文的怀古之情埋下伏笔。颔联:“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将历史时空与现实图景相互交织。昔日“六朝”盛世时“万井”的烟火繁华,与眼前漫山遍野的“春草”“落花”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草木的荣枯比喻王朝的兴衰更替,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自然意象,实则饱含着对南明覆灭的深切痛思。金陵历经战火后断壁残垣,春草萋萋间还能隐约看到旧时街巷的格局,这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在工整的对仗中显得愈发沉郁。颈联:“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由景物描写转入历史叙述,以典型意象勾连古今。乌衣巷曾是六朝门阀的象征,如今却门庭冷落、萧瑟凄凉;《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虽已消散,但它却暗暗指向南明福王朱由崧的荒淫政治。两个“少”与“空”字,既道尽了显贵凋零、乐舞不再的现状,更透露出诗人对南明政权因骄奢而亡国的深刻反思。数字的对比与空间的留白,构建出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尾联:“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以浩荡的江流收束全篇。“尽”字突破时空界限,将六朝的兴亡与南明的覆灭,一同熔铸在长江东去的永恒奔涌之中。诗人伫立秦淮河畔,看着大江裹挟着历代的兴衰滚滚东流,将个人的伤痛升华为对故国命运的终极叩问。江涛拍岸的声音,就像是历史长河发出的永恒叹息。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味深远,内涵极为丰富。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得情感的抒发自然而真挚,读来动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屈翁山吊明亡之作最多,此首为王朝灭亡而作。首二句先写明太祖建都时的形势,反村出三四两句的亡国。听歌句翻进一层写,更为沉痛。末二句回应发端,提出反问。

近代诗人钱仲联、钱学增《清诗三百首》

# 秣陵又称金陵,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明朝留都,明亡后,又为南明都城,历史与现实在堆积、重叠,因此,这首诗与一般空发幽古思情的金陵怀古诗不同,借古伤今,重在抒发明朝亡灭的伤痛诗风格沉郁,笔调深曲,字字泣血。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元明清诗》

# 文藻外语大学华语文教学所所长陈智贤:这是一首痛悼明亡的诗。诗的一、二句说,南京形势险要,虎踞龙蟠,是六朝和明初的都城。中间四句写亡国之痛。六代豪华掩埋在春草凄凄之中,万家欢乐已成流水落花。想到乌衣巷去拜访皇亲贵族,到秦淮河听《玉树后庭花》,都不可得。连亡国之音都听不到,可见诗人亡国痛楚是何等之深。结尾时诗人追溯历史,感叹建都南京朝代覆亡之多,亡国之恨也如滚滚东去之长江,无穷无尽。

不详文藻外语大学华语文教学所所长陈智贤《清代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下一篇:清·吴伟业《圆圆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