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树底说相思":在相思树的树荫下倾诉着相思之情,
# 相思树:即红豆树,产于南方热带。
"思郎恨郎郎不知":思念情郎又恼恨情郎,可情郎却浑然不知我的心意。
"树头结得相思子":树上结得累累相思子的时候,
"可是郎行思妾时":是不是你远行在外思念我之时?
# 郎行:郎君。诗人以郎行喻祖国大陆。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相思之情的七言诗。以女子口吻,借相思树、相思子等意象传递情思,本诗表面上写男女恋情,实质上抒发了爱国情思。
2. 分段赏析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姑娘往相思树下一站,情思像树影般晃荡开。说“思郎”,是心里揣着蜜糖般的盼,盼郎能知自己朝朝暮暮的念;说“恨郎”,是蜜糖里掺了黄连——郎远走后音信渺渺,连自己这份炽热都没接住。“郎不知”三字最戳人,不是简单的误会,是满腔情思像投石入海,连个回响都没有。姑娘的思与恨,就这么缠在相思树的枝桠间,把恋爱里的痴、怨、痛,拧成根细细的线,牵着人往诗里钻。“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春去秋来,树上的相思子沉甸甸垂着,姑娘盯着果子发怔:自己在树下数着相思过了一季又一季,远走的郎,会不会瞅着这满树红果,也念起家里的姑娘?明明是揣度郎的心意,却偏用疑问句式兜着——既盼郎真的在思自己,又怕这期待落了空。这两句把“相思”从树底人的情思,牵到树头果子上,像拿根丝线,把天地间的相思都串起来,让情思生出玲珑的弯,绕着读者的心尖打转。本诗表面上写男女恋情,实质上抒发了爱国情思。甲午战败后,台湾被割让,同胞们的抗争如风中残烛;康梁维新失败,志士们的热忱被碾进尘土。“思郎恨郎郎不知”,哪只是姑娘的情殇?分明是台湾同胞恨清廷“割地弃民”的凉薄,是维新志士痛执政者“不识忠肝义胆”的悲怆。“郎”暗指清廷,“思”是台湾遗民对故土的眷恋、维新派对国家的拳拳之心,“恨”是对当局昏聩、辜负万民的怨愤。姑娘盼郎思妾,实则是诗人盼清廷念及骨肉同胞、记起变法志士的赤忱,把个人情思的壳敲碎,里头裹的是山河破碎的剧痛与对家国的拳拳热望。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台湾相思入题,笔触自然流畅,情感深挚委婉,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寄托颇为幽远。诗中“相思”“思”“郎”等字词多次复现,让音节响亮回环,宛如跳动的珠玉,诗情流转圆润,读来亲切动人,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