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píng
yáng

朝代:清作者:梁启超浏览量:2
zòng
héng
gèn
èr
zhōu
làng
táo
tiān
dōng
liú
què
rén
táo
nán
jìn
yòu
xié
fēng
léi
zuò
yuǎn
yóu

译文

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逐句剖析

"一雨纵横亘二洲":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

# 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亘: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

"浪淘天地入东流":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

# 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

"却余人物淘难尽":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

# 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处反用其意。,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诗人自己。

"又挟风雷作远游":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 远游:指诗人远游美州。,风雷: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九州生气恃风雷”。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平洋遇雨》是近现代梁启超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太平洋上遇雨时的所见所感。“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开篇就展现出宏大的场景,一场雨跨越两大洲,浪涛汹涌仿佛要将天地万物都卷入东流之中,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带有沧桑感的氛围。“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则表达了诗人自身以及像他一样的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风浪中虽历经磨难却难以被磨灭,依然怀揣着壮志豪情,带着风雷般的勇气继续远游,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悍然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旋即对维新党人展开大规模搜捕诛杀,致使变法运动彻底失败。彼时,诗人被迫逃亡日本。次年,也就是1899年,诗人启程前往美洲游历。在乘船横跨太平洋途中,遭遇降雨,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遂创作了这首七言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行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场雨纵横交错,仿佛横亘于两大洲之上,海浪汹涌,似要将天地淘洗后一并带入东流的壮阔画面。诗人借此景表达尽管世间人物或许会历经诸多淘洗,但自己却难以被磨灭,还要挟带着风雷般的气势继续踏上远游的征程。体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决心继续为理想奋斗前行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太平洋上的雨及相关景象,如“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表达自己即便在戊戌变法失败的逆境中,依然壮志未泯,要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志向,将情感与志向寄托于“雨”这一物象之中。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便以磅礴之势破题,将天地纳入视野:一场太平洋上的骤雨,竟同时润泽亚、美两洲,时空跨度之大令人惊叹。诗人暂将美洲悬置一旁,转而聚焦身后的亚洲故土,思绪如潮水漫溯古今。“浪淘天地入东流”一句,不仅巧妙衔接首联,更以雄浑笔触勾勒出雨中亚洲的壮阔图景。诗人想象这场雨落于中华大地,化作汹涌浪潮奔涌东逝,“浪淘天地”尽显吞吐八荒的豪迈,“入东流”既暗合自然规律,亦隐喻中华民族必将掀起时代巨浪的宏大愿景。后两句“却余人物淘难尽”笔锋陡转,一个“却”字打破前文意境,迸发出强烈的个人宣言。作为戊戌变法的劫后余生者,诗人以坚定姿态宣告:自己绝非转瞬即逝的历史过客。这一转折不仅强化了与古代风流人物的对比,更凸显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结句“又挟风雷作远游”振聋发聩,将个人抱负推向巅峰。“风雷”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变革与作为,诗人借此昭示虽历经挫败,仍怀揣改天换地的壮志,即将远赴美洲开启新的征程。从变法失败的低谷到重燃理想的烈焰,这一巨大反差赋予诗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借雨寄志,生动展现出作者即便历经变法维新运动的挫败,却毫不退缩的坚韧姿态。他心向高远目标,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奋进精神。从寻常的太平洋遇雨之景切入,巧妙引出作者内心不平常的深沉情感。彼时,作者立足浩渺的太平洋之上,极目遥视亚美二洲。尽管正深陷政治逆境,但其思绪并未局限于此,而是穿梭古今,不仅回顾往昔,更积极展望未来。全诗营造出开阔宏大的境界,彰显出作者高远的情怀,字里行间涌动着奔放的热情,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时年二十七岁,风华正茂,虽遭受挫折,但改革社会的热情未尝稍减,故能作此凌云高唱。全诗大气磅礴,有包举八荒之概,运用比兴手法又极为高妙,不愧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

不详编辑部副主任兼责任编辑刘梦芙《中华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毛奇龄《相见欢·花前顾影粼》

下一篇:清·侯文曜《虞美人·影松峦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