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霜六月零":六月降下冤屈的霜,
"愤泉万壑哀":愤怒的泉水在万道山谷中哀鸣。
"寥莪不可诵":《蓼莪》这首诗已不忍诵读,
"游子肝肠摧":游子的肝肠都要被痛苦摧折。
"魑魅白昼行":鬼怪在白昼肆意横行,
"啮人如草莱":像咬食草芥一样伤害人。
"劳劳生我恩":母亲辛苦操劳生育我的恩情,
"惨惨入泉台":却悲惨地进入了黄泉。
"悠悠者苍天":悠悠无尽啊,苍天,
"哀哀者谁子":哀伤悲痛的又是谁家的儿子。
"人孰无天性":人谁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性,
"人孰无毛里":人谁没有如同皮毛与肌肤般的亲情。
"孰无泪与血":谁没有眼泪与热血,
"孰无肺与腑":谁没有肺腑真情。
"海枯山可移":即使大海干涸、山峦移动,
"此恨安可补":这遗憾又怎能弥补。
"沈沈复沈沈":深沉啊,又如此深沉,
"怨毒乃如此":怨恨竟是这般强烈。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冤霜六月零,愤泉万壑哀,寥莪不可诵,游子肝肠摧。”借冤霜、愤泉渲染冤愤氛围,引出因不能诵《蓼莪》而肝肠寸断,奠定全诗悲愤哀伤的基调,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未报恩的痛苦。中间四句:“魑魅白昼行,啮人如草莱。劳劳生我恩,惨惨入泉台。”前两句以“魑魅白昼行”象征社会黑暗,恶人横行无忌,后两句从社会黑暗转到对母亲的怀念,母亲一生操劳,却凄惨离世,进一步强化悲痛之情。后八句:“悠悠者苍天,哀哀者谁子。人孰无天性,人孰无毛里,孰无泪与血,孰无肺与腑,海枯山可移,此恨安可补?沈沈复沈沈,怨毒乃如此。”以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人皆有天性、亲情,突出自己的悲痛乃人之常情。再用夸张表明此恨难补,最后反复强调,将悲愤与遗憾之情推向极致。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柳条边》
下一篇:清·项鸿祚《阮郎归·吴门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