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wān
zhú
zhī

朝代:清作者:梁启超浏览量:2
shǒu
chái
dāo
chái
shān
chái
xīn
wèi
duàn
zuò
chái
pān
láng
qíng
chū
shǒu
chái
zhī
shù
shí
huán

译文

手握砍柴的刀具走进山林,柴木还没砍断,枝条相互牵扯,好似难舍难离。本就薄情,做出离散的决定轻轻松松,可被砍落的柴枝离开了树木,又要到何时才能再回来。

逐句剖析

"手握柴刀入柴山":手握砍柴的刀具走进山林,

"柴心未断做柴攀":柴木还没砍断,枝条相互牵扯,好似难舍难离。

"郎自薄情出手易":本就薄情,做出离散的决定轻轻松松,

"柴枝离树何时还":可被砍落的柴枝离开了树木,又要到何时才能再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湾竹枝词》是清末近现代初梁启超创作的竹枝词组诗作品,收录于《饮冰室合集》,全组诗共十首,这是其中一首,现存八首完整诗篇。此诗为竹枝词体裁,以质朴语言呈现台湾民俗相关情境。诗中描绘“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断做柴攀”的画面,后以“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借柴枝离树的情境,巧妙传情,暗含对情感离散的怅惘。全诗用传统竹枝词形式,结合台湾民间元素,展现独特情感与风土,是其诗界革命实践中,以旧体载新内容的生动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11年梁启超游台时,因当地民间歌谣有所触动而写下此诗。据《梁启超文集》所述,他常于“晚凉步墟落”时听见男女对唱,便用竹枝词的体裁将台湾民俗风貌记录下来。这首作品创作于诗界革命后期,彰显了梁启超“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诗歌革新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手握柴刀入柴山”,开篇勾勒场景,“手握柴刀”点明动作,“入柴山”确定地点,简洁呈现人物进入山林、准备劳作的画面。“柴刀”“柴山”紧扣台湾民俗情境,为后文借“柴”传情埋下伏笔,以质朴语言营造出贴近生活的氛围,让读者迅速代入具体场景。次句“柴心未断做柴攀”,延续首句情境,聚焦“做柴攀”动作。“柴心未断”,既写实(柴木未砍断),又隐含深意,似暗示情感、关系未“断”。“做柴攀”描述砍柴时柴枝相连的状态,为后续情感抒发铺垫,让“柴”的意象开始承载更复杂的表意,从单纯劳作场景,向情感关联过渡。第三句“郎自薄情出手易”,情感转折,由景及情。“郎自薄情”直接点明人物(郎)的性情,“出手易”呼应前文“柴刀入柴山”的“出手”动作,将砍柴的“出手”,与情感里“薄情者轻易放手”关联。以生活细节映射情感态度,把质朴场景与复杂人情融合,让“薄情”之感具体感知。末句“柴枝离树何时还”,收束全诗,借物抒情。“柴枝离树”呼应前文砍柴过程,“何时还”以疑问收尾,既写实(柴枝被砍离树,难回归),又隐喻情感离散后的怅惘,如同柴枝离树难回,薄情郎离去后,情感也难再复原。用质朴问句,强化对“离散”的不舍与无奈,让竹枝词“以俗传情”的特点尽显,贴合作品借民俗写情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周济《渡江云·杨花》

下一篇:清·康有为《澹如楼读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