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中原幕色深":极目远眺,中原大地暮色深沉,
"蹉跎负尽百年心":岁月蹉跎,辜负了我毕生的壮志雄心。
"那将涕泪三千斛":怎能用三千斛悲痛的涕泪,
"换得头颅十万金":去换得那价值十万金的头颅。
"鹃拜故林魂寂寞":杜鹃鸟哀啼着拜别故林,孤魂寂寞飘荡,
"鹤归华表气萧森":仙鹤归返华表石柱,周遭气象萧索阴森。
"恩仇稠叠盈怀抱":恩怨情仇交织重叠,填满我的心怀,
"抚髀空为梁父吟":抚拍大腿空自吟诵《梁父吟》,徒叹壮志难伸。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此诗借助“鹃拜故林”“鹤归华表”等意象,深刻抒发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惘感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极目中原幕色深,蹉跎负尽百年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焦灼以及时光虚度、抱负未酬的感慨。对比:“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将个人的涕泪与可换得头颅的十万金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的冲突。用典:“抚髀空为梁父吟”,巧用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吟诵《梁父吟》的典故,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常以《梁父吟》抒发对时局的感慨与自身的抱负,展现其虽隐于山林却心系天下的胸怀,作者在诗中化用此典,以诸葛亮自比,借“抚髀”这一动作传递出内心的失意与不甘,“空为”二字则点出其改革抱负难以施展的困境,将改革受阻后的怅惘之情融入对典故的化用中,既显怀才不遇之叹,又表壮志难酬之憾。起兴:首联以“极目中原暮色深”的苍茫景象起笔,借中原暮色的沉郁之景引出“蹉跎负尽百年心”的个人感慨。以暮色笼罩的时局景象为发端,顺势转入对壮志未酬的情感抒发,使景与情自然衔接。
3. 分段赏析
首联“极目中原幕色深,蹉跎负尽百年心”,作者站在高处,向中原大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深沉的暮色,这暮色就像当时混乱动荡的时局,暗沉沉看不到希望。“蹉跎负尽百年心”,直白地道出他内心的无奈与痛苦,这么多年过去,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和理想,却始终没能实现,大好的时光就这么白白浪费了,满心都是壮志未酬的遗憾。颔联“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作者感慨,就算自己流干再多的泪水,又怎么能换来世人对理想的认同和支持呢?“涕泪三千斛”用夸张的说法形容自己内心痛苦极深,为国家和理想忧虑而落下无数泪水;“头颅十万金”表面说的是生命的价值,实则是在感叹,像自己这样为改革理想奋斗的人,即便愿意付出生命,也难以改变当时的局面,暗含对现实的失望和控诉。颈联“鹃拜故林魂寂寞,鹤归华表气萧森”,前句作者用杜鹃鸟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故国的眷恋。就像杜鹃鸟深情地望着故乡林子,可自己流亡归来,却感觉孤独寂寞,曾经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愈发渺茫。“鹤归华表气萧森”,借鹤归故里,却发现物是人非的故事,描绘出他归来后看到世道萧条、凄凉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沧桑感和失落感。尾联“恩仇稠叠盈怀抱,抚髀空为梁父吟”,种种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对旧势力的仇恨,还是对志同道合者的怀念,全都交织在作者心中。“抚髀”这个动作,展现出他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一事无成的焦虑。“梁父吟”曾是诸葛亮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曲子,而作者说“空为”,意思是自己虽然也心怀天下,想要有所作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只能无奈地空自叹息,充满了无力回天的悲哀。
上一篇:清·龚自珍《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