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春更湿":青翠的山峦在春雨中愈发湿润,
"烟雨欲无山":烟雨朦胧中,山峦几乎隐没不见。
"白鹭一溪影":白鹭掠过溪面,留下一道洁白的倒影,
"桃花何处湾":桃花纷飞,不知随流水漂向哪处河湾。
"渔村疏竹外":疏落的竹林外,坐落着几处渔家村落,
"古渡夕阳间":古老的渡口静卧在夕阳余晖里。
"田父不相识":田间老翁与我素不相识,
"相随谷口还":却仍随我走向谷口的方向。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1. 分段赏析
“翠微春更湿”一句以“翠微”起笔,通过“湿”字强化春雨后山峦的润泽感。诗人将视觉的青翠与触觉的湿润交融,既写出江南春雨的缠绵,又暗含“山色空濛”的朦胧意境。此句以通感手法赋予静态山景以动态的生命力,为全诗奠定湿润氤氲的基调。“烟雨欲无山”聚焦烟雨笼罩的视觉效果。“欲无”二字以夸张笔法表现雨雾浓重时山影的若隐若现,既符合江南春雨的实景特征,又暗含“山色有无中”的水墨韵味。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在“有山”与“无山”的辩证中拓展想象空间,强化了画面的空灵气质。“白鹭一溪影”以动态意象打破前两句的朦胧静谧。白鹭掠过溪面,翅尖点破水面的瞬间,既形成“白鹭”与“溪影”的色彩对照,又通过飞鸟的动感反衬溪水的凝滞。此句运用以动衬静手法,在二维画面中构建立体空间层次。“桃花何处湾”将视角从近景拉向远方。“何处”以疑问句式引导视线流转,既暗示溪流蜿蜒的视觉纵深,又以桃花意象勾连田园诗意传统。飘零的桃花与朦胧的河湾构成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虚实交错间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遐想空间。“渔村疏竹外”转入人文景观刻画。“疏竹”以简笔勾勒村居环境,既点出江南多竹的地域特征,又通过“疏”字暗示渔村的清幽远离尘嚣。空间上由近及远,与尾联的“谷口”形成空间呼应,构建完整的田园坐标体系。“古渡夕阳间”以时间意象收束画面。“古渡”暗示历史沉淀,“夕阳”则赋予画面暖色调的苍茫感。二者结合既呈现黄昏时分的特定时刻,又通过“间”字将人文遗迹与自然时序熔铸一体,在时空叠印中透出沧桑意境。“田父不相识”转入人际互动细节。“不相识”看似平淡,实则暗含遗民诗人的身份意识,作为明遗民的屈大均,刻意保持与田园父老的距离,恰与其“不仕新朝”的气节形成互文。这种刻意疏离的笔法,为冲淡的田园叙事注入了历史纵深。“相随谷口还”以动作收束全篇。“相随”打破前句的疏离感,通过跟随农夫归家的细节,将诗人纳入田园生活图景。谷口既是地理坐标,亦隐喻归隐之路,尾句以动态画面消解前七句的静态铺陈,在“湿”“无”“影”“何处”等虚词构建的迷离意境中,落脚于质朴的现实归途。
上一篇:清·蒋智由《卢骚》
下一篇: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