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suǒ
sān
mén
wān
bīng
lún
sān
sōu
zhè
jiāng
yǒu

朝代:清作者:康有为浏览量:3
liáng
bái
shì
zhōng
xiāo
mèng
西
shǔ
liù
qiáo
jué
hǎo
jiāng
shān
shuí
kàn
tāo
shēng
duàn
zhè
jiāng
cháo

译文

我心中充满凄凉,就像当年在市中吹箫的伍子胥一样,在梦境中来到了西湖边,数着西湖的六桥。如此美好的大好河山,又有谁能够真正珍视和保护它呢?钱塘江大潮的涛声汹涌愤怒,仿佛连潮水都要断绝。

逐句剖析

"凄凉白马市中箫":我心中充满凄凉,就像当年在市中吹箫的伍子胥一样,

# 凄凉白马市中箫:此处诗人以伍子胥自比,暗喻变法失败,自己被迫逃亡国外,过着凄凉艰辛的流亡生涯。白马,借指伍子胥。《录异记》卷七载:春秋时,大夫伍子胥助吴伐越,屡建功勋。后因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攻伐齐国,吴王不听,反信谗言,赐剑命其自杀。越国灭吴后,曾在苏州东南的三江口设坛杀白马祭祀伍子胥。后又在此立白马庙。市中箫,《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伍子胥原为楚国人,为报楚王杀父之仇,逃亡吴国。初至吴时,“稽首肉祖,鼓腹吹箫,乞食吴市”。

"梦入西湖数六桥":在梦境中来到了西湖边,数着西湖的六桥。

# 六桥:即杭州西湖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埔、跨虹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如此美好的大好河山,又有谁能够真正珍视和保护它呢?

# 谁看取:谁守护的意思。取,语助词。

"涛声怒断浙江潮":钱塘江大潮的涛声汹涌愤怒,仿佛连潮水都要断绝。

# 浙江潮:即钱塘江潮。潮以八月为最大,潮头高数丈。,怒断:怒极、怒煞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是清末民初康有为所作的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借伍子胥吹箫行乞的典故,将自己面对国家危局时的凄凉心境与无奈之情融入其中;第二句通过描写梦境中游览西湖六桥的场景,委婉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的深切眷恋。后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实则是对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诫。当时意大利以三艘兵轮逼迫浙江,妄图强占三门湾,诗人借此诗感慨国事衰败,抒发自己虽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诗中饱含着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现实时局的密切关注。整首诗风格苍凉悲壮,结尾以钱塘江怒潮的景象收束,借景抒情,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在英国人协助下,先逃至香港,后转往日本避难。1899年初,正值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期,意大利也参与其中,其驻京公使玛尔士诺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三门湾的无理要求,还派军舰驶入浙江海域,以武力相逼。当时身在日本的康有为听闻此消息,内心充满忧虑与愤慨,于是写下诗作,借此表达对国家危局的深切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帝爱国题材的诗。借伍子胥的典故和西湖六桥的梦境,描绘了诗人流亡海外的心境与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的质问与壮阔江潮景象,表达了对意大利强索三门湾等列强侵略行径的愤怒,以及对清朝统治者昏聩无能的批判,抒发了变法失败后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对祖国危亡的深切忧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凄凉白马市中箫”借伍子胥“市中箫”与“白马赴死”的典故,将伍子胥的悲剧命运与自身变法失败流亡的凄凉遭遇相勾连,暗写自身处境,赋予典故现实寓意,既表达了个人心境,又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基调,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首句借伍子胥在吴市吹箫行乞,最终素车白马赴死的典故,冠以“凄凉”二字,高度概括伍子胥的悲剧人生,也暗含诗人自身变法失败后流亡的凄凉处境,奠定全诗哀婉基调。次句写梦境,诗人梦中回到西湖,细数六桥美景,西湖作为祖国大好河山的象征,这一梦境生动展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在现实的无奈与痛苦中,唯有在梦中得以慰藉。“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前句以设问形式,直接发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质问在列强环伺之下,究竟谁能守护这大好江山,直指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与不作为。后句描绘钱塘江潮汹涌怒吼的景象,以自然之景写心中之情,潮水的怒涛仿佛是诗人对列强侵略、国家危亡的愤怒呐喊,同时也暗示着局势的严峻与不可阻挡。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饱含反帝爱国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诗中融合典故与梦境,以简洁的笔触塑造出自身形象,抒发内心积压的愤懑与无奈。短短四句诗,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变法失败后抱负难展的愤懑,也有对清廷腐朽统治的不满;既有流亡异国的凄凉心境,也有对故土家园的深切眷恋;既表达了对侵略者的谴责,也暗含对妥协派的批判,同时还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整首诗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看似随意的描写,实则围绕反帝爱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结构完整统一。语言质朴易懂,蕴含着深厚情感,言简意赅,余味悠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波澜壮阔,怒涛震天,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结合叙事来抒发情感,来作讽刺:写得至深、至透、至痛用典贴切自然,诗风慷慨悲壮。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谢飘云《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 这首诗用典很多,都是关于杭州西湖、钱塘江潮等方面的,前者表示祖国在他心目中美好的印象,后者则用来表示人民大众奋起抗争犹如怒涛滚滚而来,非常形象。

吉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吕树坤《清诗三百首译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射熊》

下一篇:清·吴嘉纪《临场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