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liú
bié
zhū
gōng

朝代:清作者:康有为浏览量:3
tiān
lóng
zuò
wàn
líng
cóng
fēi
lái
piāo
miǎo
fēng
huái
怀
bào
fāng
xīn
lán
zòng
héng
zhòu
qiān
chóng​​
yǎn
zhōng
zhàn
guó
chéng
zhēng
鹿
hǎi
nèi
rén
cái
shú
lóng
jiàn
cháng
háo
guī
qiān
shān
fēng
xiào
qīng
fēng

译文

我仿佛骑乘天龙,万千神灵随行护佑,独自立于云端缥缈的高峰之上。怀中紧握一束芬芳的兰花,却见天地间弥漫着混沌的迷雾。眼前列强如战国群雄争夺猎物,国内谁又是力挽狂澜的诸葛孔明?我悲愤抚剑,仰天长啸,决意离去,唯有千山风雨与铮鸣的剑锋相伴。

逐句剖析

"天龙作骑万灵从":我仿佛骑乘天龙,万千神灵随行护佑,

# 万灵:众神。,骑:名词,指所乘之坐骑。

"独立飞来缥缈峰":独自立于云端缥缈的高峰之上。

# 缥缈:形容极高极远,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怀抱芳馨兰一握":怀中紧握一束芬芳的兰花,

# 怀抱芳馨兰:怀抱馨香的兰花,指自己的道德、胸怀高洁美好。

"纵横宙合雾千重":却见天地间弥漫着混沌的迷雾。

# 纵横宙合雾:纵横于宇宙间的千里云雾之中,喻指清末的黑暗现实。

"眼中战国成争鹿":眼前列强如战国群雄争夺猎物,

# 争鹿:即逐鹿。,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断征战,史称战国。这里喻指帝国主义列强。

"海内人才孰卧龙":国内谁又是力挽狂澜的诸葛孔明?

# 卧龙:诸葛亮的别号。

"抚剑长号归去也":我悲愤抚剑,仰天长啸,决意离去,

"千山风雨啸青锋":唯有千山风雨与铮鸣的剑锋相伴。

# 青锋:剑。,啸:剑鸣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都留别诸公》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康有为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以浪漫主义笔法开篇,首联以神话意象自喻超拔于世俗的孤高姿态,颔联通过“兰”与“雾”的象征对比,展现其高洁理想与混沌现实的冲突。颈联化用历史典故,既暗讽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又叩问救国人才的匮乏。尾联以剑啸风雨的壮阔场景收束,将个人愤懑升华为变革现实的悲壮宣言。此诗融合屈原《离骚》的象征体系与奇崛想象,通过虚实交织的意象群,既流露变法受挫的激愤,又彰显怀抱芳馨的情操和纵横宇宙、变革现实的壮志,艺术感染力极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光绪十四年(1888)夏,康有为集结各省赴考学子,于京师发起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其洋洋万言的《上清帝书》中,系统阐发变法图强之策,字字铿锵如金石掷地,却遭守旧权臣激烈攻讦。翌年九月,他离开北京,临歧感赋《出都留别诸公》五章,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融合了浪漫想象与现实忧思,介绍了康有为变法失败后离京的悲愤心境,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无门的困境。全诗借“天龙作骑”“雾锁宙合”等神话意象,写出了维新志士以剑啸风云的孤勇,以及面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激烈抗争。

2. 写作手法

化用:“怀抱芳馨兰一握”化用屈原以兰草喻高洁品质的手法,借“兰”展现自身美好理想与高尚情操;“抚剑长号归去也”化用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抚剑意象,借“抚剑”与“长号”,表达壮志难酬、无奈离去的悲愤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瑰丽想象开篇,自喻为驾驭天龙、统御万灵的领袖,立于虚无缥缈之峰巅。“天龙”象征超凡力量,“万灵从”暗喻变法阵营的追随者,凸显诗人作为维新运动先驱的孤高姿态;“独立”与“缥缈峰”则强化其遗世独立的改革者形象,呼应后文“千山风雨”的斗争预言。​颔联上句以“芳馨兰”自喻高洁情操与救国理想,化用《离骚》香草意象;下句“雾千重”象征晚清腐朽政局与顽固派阻挠,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此联通过象征手法,既展现诗人对理想的坚守,又暗含对时局的忧愤。颈联​中“争鹿”典出《史记》,喻列强瓜分中国之乱局;“卧龙”反诘当世无人堪当救国重任,直指南宋以降士人精神萎靡。此联以历史映照现实,既痛陈民族危机之深重,又暗讽清廷无人可用之窘境,情感沉郁激愤。​​尾联​中“抚剑长号”以动作写悲愤,剑鸣如泣,呼应首联“天龙”之威;“千山风雨”既写归途险阻,亦隐喻未来斗争之壮烈;“啸青锋”将满腔郁结化为剑气长鸣,彰显虽遭挫败仍矢志不渝的革新意志。此联以雄浑笔力收束全篇,悲慨中见慷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下一篇:清·赵翼《后园居诗(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