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作骑万灵从":我仿佛骑乘天龙,万千神灵随行护佑,
# 万灵:众神。,骑:名词,指所乘之坐骑。
"独立飞来缥缈峰":独自立于云端缥缈的高峰之上。
# 缥缈:形容极高极远,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怀抱芳馨兰一握":怀中紧握一束芬芳的兰花,
# 怀抱芳馨兰:怀抱馨香的兰花,指自己的道德、胸怀高洁美好。
"纵横宙合雾千重":却见天地间弥漫着混沌的迷雾。
# 纵横宙合雾:纵横于宇宙间的千里云雾之中,喻指清末的黑暗现实。
"眼中战国成争鹿":眼前列强如战国群雄争夺猎物,
# 争鹿:即逐鹿。,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断征战,史称战国。这里喻指帝国主义列强。
"海内人才孰卧龙":国内谁又是力挽狂澜的诸葛孔明?
# 卧龙:诸葛亮的别号。
"抚剑长号归去也":我悲愤抚剑,仰天长啸,决意离去,
"千山风雨啸青锋":唯有千山风雨与铮鸣的剑锋相伴。
# 青锋:剑。,啸:剑鸣声。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融合了浪漫想象与现实忧思,介绍了康有为变法失败后离京的悲愤心境,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无门的困境。全诗借“天龙作骑”“雾锁宙合”等神话意象,写出了维新志士以剑啸风云的孤勇,以及面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激烈抗争。
2. 写作手法
化用:“怀抱芳馨兰一握”化用屈原以兰草喻高洁品质的手法,借“兰”展现自身美好理想与高尚情操;“抚剑长号归去也”化用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抚剑意象,借“抚剑”与“长号”,表达壮志难酬、无奈离去的悲愤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瑰丽想象开篇,自喻为驾驭天龙、统御万灵的领袖,立于虚无缥缈之峰巅。“天龙”象征超凡力量,“万灵从”暗喻变法阵营的追随者,凸显诗人作为维新运动先驱的孤高姿态;“独立”与“缥缈峰”则强化其遗世独立的改革者形象,呼应后文“千山风雨”的斗争预言。颔联上句以“芳馨兰”自喻高洁情操与救国理想,化用《离骚》香草意象;下句“雾千重”象征晚清腐朽政局与顽固派阻挠,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此联通过象征手法,既展现诗人对理想的坚守,又暗含对时局的忧愤。颈联中“争鹿”典出《史记》,喻列强瓜分中国之乱局;“卧龙”反诘当世无人堪当救国重任,直指南宋以降士人精神萎靡。此联以历史映照现实,既痛陈民族危机之深重,又暗讽清廷无人可用之窘境,情感沉郁激愤。尾联中“抚剑长号”以动作写悲愤,剑鸣如泣,呼应首联“天龙”之威;“千山风雨”既写归途险阻,亦隐喻未来斗争之壮烈;“啸青锋”将满腔郁结化为剑气长鸣,彰显虽遭挫败仍矢志不渝的革新意志。此联以雄浑笔力收束全篇,悲慨中见慷慨。
下一篇:清·赵翼《后园居诗(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