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立马越王台":秋风立马登上越王台,
# 越王台:一名粤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治事处的遗迹。
"混混蛇龙最可哀":想起历史上的人物,龙蛇混杂,真是悲哀。
# 混混蛇龙:意谓龙蛇混杂,贤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 十七史:宋时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三千劫几历轮回":在这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间经历了多少欢欣和苦难的轮回。
# 轮回:佛教语,意为流转。佛教沿用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认为众生一直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称轮回。,劫:佛教名词,劫难。
"腐儒心事呼天问":腐儒满腹愤藏的心事欲呼天发问,
# 天问:《楚辞》有《天问》,为屈原心怀愤懑向天发问所作,提出宇宙问题、历史问题、人生问题等。
"大地山河跨海来":壮丽的大地河山跨海迎面扑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登高眺望天外的飞云,
# 临睨: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岂无倚剑叹雄才":难道当今之世就没有倚剑长啸的英雄人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时事的诗。描绘了诗人秋日登越王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以及对济世雄才的期盼。借秋日登台所见景象,写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出现的渴望。
2. 分段赏析
开篇“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勾勒出一位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形象。秋风呼啸,他立马高冈,眼前景象混茫,内心思潮翻涌。“混混蛇龙”,饱含对世道衰败、混浊纷乱,致使英雄埋没于草莽的叹惋。“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这两句深刻反思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气势恢宏,涵盖古今。王朝兴衰难以尽述,大千世界历经无数浩劫。“十七史”并非实指,重点在清代盛衰,“从何说起”隐含不忍卒听之意。自康乾盛世到光绪末年,国运由盛转衰。“三千劫”将佛教中漫长时空概念,聚焦于鸦片战争后民族蒙羞的历史阶段,频繁灾难与惨重浩劫,仿佛让人置身三千次劫火焚烧,陷入残酷生死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此句慷慨悲歌,直抒孤愤。山河破碎,古老大国面临现代文明冲击,诗人仰首问天,抚胸长叹。“腐儒”是诗人自谓,效法杜甫、龚自珍以明特立独行、不媚世俗之个性。“大地山河”饱含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情,可惜国土残缺,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与现代文明汹汹而来,打破天朝旧梦。诗的最后两句彰显诗人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更可贵的是其时代敏锐性,展现出先觉者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登高俯瞰,青天辽阔,云海浩渺,诗人意识到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放眼世界。末句交织着郁勃与激越之情,为中华难觅能拥抱现代文明、担当民族脊梁的雄才而慨叹。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气势雄浑壮阔,风格刚健豪迈,尽显诗人独特艺术风貌,生动凸显出一位心怀家国、忧虑时世的青年志士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 全诗感情饱满,气势豪迈,语言酣畅,不受拘束。如颔联,突破常规的“四三”式结构,而变为“三四”式结构,与年青人活泼自由的性格相吻合,也与诗歌奔放感情的表达相吻合。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
上一篇:清·钱秉镫《江村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