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liú
bié
zhū
gōng

朝代:清作者:康有为浏览量:2
cāng
hǎi
jīng
bǎi
guài
héng
táng
tòng
wàn
rén
jīng
gāo
fēng
chū
zhū
shān
shàng
yán
bǎi
guǐ
níng
yǒu
hàn
tíng
jiǎ
pān
jiào
jiāng
xià
shā
héng
chén
wèi
zhōng
yuán
tàn
yīng
èr
shēng

译文

茫茫大海惊涛骇浪,妖魔横行,我像唐衢般痛哭,惊动世人。高峰耸立遭群山妒忌,天帝沉默,众鬼狰狞。朝廷岂会如汉文帝思念贾谊般重用我,我甘愿像祢衡在江夏赴死。预见中原沦丧而悲叹,将来世人定会怀念我们这些耿介之士。

逐句剖析

"沧海惊波百怪横":茫茫大海惊涛骇浪,妖魔横行,

"唐衢痛哭万人惊":我像唐衢般痛哭,惊动世人。

"高峰突出诸山妒":高峰耸立遭群山妒忌,

"上帝无言百鬼狞":天帝沉默,众鬼狰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朝廷岂会如汉文帝思念贾谊般重用我,

"拚教江夏杀祢衡":我甘愿像祢衡在江夏赴死。

"陆沉预为中原叹":预见中原沦丧而悲叹,

"他日应思鲁二生":将来世人定会怀念我们这些耿介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都留别诸公》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康有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写维新变法失败后的愤懑与忧思。开篇即以沧海惊波喻示时局动荡,继而通过高峰遭妒、百鬼狰狞等意象,暗喻改革者遭受的排挤与迫害。诗中巧妙化用贾谊、祢衡等历史典故,既表达怀才不遇之愤,又彰显视死如归之志。尾联预言中原陆沉之祸,仍不失对历史公正的信念。整首诗将个人去国离京的惆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既有对时局的清醒认知,又饱含对历史公道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开篇以壮阔意象奠定全诗基调。“沧海惊波”既实写时局动荡,又象征晚清社会的深重危机;“百怪横”三字力透纸背,直指官场腐败与列强侵略。诗人自比中唐忧国志士唐衢,一个“惊”字既状其言行震动朝野,又暗含对民众麻木的痛心。“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此联对仗精工,寓意深远。前句化用李白诗意,以“高峰”自况维新志士,用“诸山妒”暗喻守旧势力的围攻;后句“上帝无言”批判统治者的昏聩,“百鬼狞”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顽固派的丑恶嘴脸。“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颈联用典精妙,寄意遥深。贾谊之典既抒怀才不遇之愤,又暗讽统治者不重人才;祢衡之喻尤见悲壮,“拚教”二字掷地有声,彰显变法志士视死如归的气概。诗人特意选取祢衡被杀结局,而非其狂放形象,使典故焕发新意,深化了殉道主题。“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尾联在沉郁中见风骨。“陆沉”用典,将亡国之忧写得惊心动魄;以汉初鲁地儒生自比,在“他日应思”的预言中,既含先知者的孤独,更见改革者的自信。这种在绝望中坚守信念的笔法,既承杜甫沉郁顿挫之风,又具维新志士特有的慷慨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毛奇龄《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

下一篇:清·文廷式《祝英台近·剪鲛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