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读南朝史":三年未读南朝浮艳史册,
"琐艳浓香久懒熏":久厌雕琢辞藻的华靡馨香。
"偶有遁逃聊学佛":偶向佛经寻求解脱之道,
"伤于哀乐遂能文":却因人间悲喜终成文章。
"忏除绮语从居易":忏悔往昔华而不实词句,效白居易质朴平实诗风,
"悔作雕虫似子云":悔恨曾作雕虫小技文字,似扬雄穷究辞赋空耗年华。
"忧患百经未闻道":遍历忧患仍未参透真理,
"空阶细雨送斜曛":唯见空阶细雨斜阳空寂。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年不读南朝史,琐艳浓香久懒熏”,以“三年不读”开篇,直指康有为对南朝史书的批判态度。“琐艳浓香”以嗅觉比喻文风,暗讽南朝史书(如《宋书》《陈书》)辞藻浮华却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深度。一个“懒”字既显其独立判断,亦暗含对传统考据学风的疏离。康有为少年时遍读典籍,却能跳出窠臼,拒绝沉溺于故纸堆的虚饰,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早期思想雏形。颔联“偶有遁逃聊学佛,伤于哀乐遂能文”,揭示康有为思想中的矛盾性。“遁逃学佛”是面对时代剧变时的精神退避,借佛学暂缓现实焦虑;而“伤于哀乐”则指向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波动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源泉。上句的“偶有”与下句的“遂能”形成转折,表明其思想并非一味消极避世,而是以现实痛苦为动力,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文字力量,呼应了传统文人“诗可以怨”的传统。颈联“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以白居易(居易)与扬雄(子云)为镜,自省文风转变。“忏除绮语”呼应白居易晚年删改诗文、摒弃浮艳之语的主张;“悔作雕虫”则反用扬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典故,批判辞章雕琢的虚无。康有为早年曾醉心骈俪文风,此联标志着其从形式追求转向思想表达的觉醒,强调文学需承载救世功能,呼应其后期维新思想中“文以载道”的实践倾向。尾联“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以景结情,收束全诗于苍茫意境。“忧患百经”直抒其探索真理的坎坷,虽遍历儒释经典,仍未得“道”的焦虑跃然纸上;“空阶细雨”以凄凉之景隐喻思想未竟的迷茫,斜阳余晖则暗含对未来的渺茫期待。此联化用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问,将个人求索升华为时代命题,既流露维新前的思想困顿,亦预示其日后突破旧学框架、寻求变法出路的实践转向。
上一篇:清·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下一篇:清·宋湘《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