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未酬":志向未能实现,
# 酬:指实现愿望与理想。
"志未酬":志向未能实现,
"问君之志几时酬":请问你的志向何时才能实现?
"志亦无尽量":志向没有极限,
"酬亦无尽时":实现也没有尽头。
"世界进步靡有止期":世界的进步没有停止的时候,
# 靡:无,没有。
"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我的希望也没有停止的时候。
"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众生的苦恼连绵不断如同乱丝,
# 众生:人民大众。
"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我的悲悯也连绵不断如同乱丝。
"登高山复有高山":登上高山还有更高的山,
"出瀛海复有瀛海":驶出大海还有更广阔的海。
# 瀛海:大海。
"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任凭如龙腾虎跃般度过这百年时光,
"所成就其能几许":能取得的成就有多少呢?
"虽成少许":虽然只取得少许成就,
"不敢自轻":也不敢轻视自己,
"不有少许兮":没有少许的积累,
"多许奚自生":怎会有更多的成就产生。
# 奚:怎能。
"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只是望着那宏大辽阔而遥远的前途,
# 寥远:遥远。,宏廓:广阔。
"其孰能无感于余情":谁能不被我的情怀所感动。
"吁嗟乎":唉呀,
"男儿志兮天下事":男儿的志向在于天下大事,
"但有进兮不有止":只有前进没有停止,
"言志已酬便无志":说志向已经实现便等于没有志向。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体杂言诗,也是一首励志诗。梁启超通过反复咏叹“志未酬”的主题,表达了追求理想永无止境的人生观。诗歌展现了作者对个人志向与时代进步的深刻思考,将个人奋斗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头以“志未酬”的仰天长啸喷发出情感,结尾以“言志酬便无志”的回荡形成应和,通过“几时酬”的反问、“无尽时”的结论、“登高山复有高山”的论证,使全诗首尾圆合,结构浑然一体。反问:诗歌开篇连续重复“志未酬,志未酬”,强调了诗人壮志未酬的状态,紧接着抛出“问君之志几时酬?”这一反问,将诗人内心对于理想无法实现的急切、焦虑以及不甘等复杂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实现理想的强烈渴望以及因理想迟迟未酬而产生的苦闷。在描述了世界进步无止境、个人希望亦无止境,以及人生短暂而理想远大等内容之后,诗人发出“其孰能无感于余情?”的反问。这一反问增强了语气,强调了面对如此宏廓寥远的前途和壮志未酬的现状,没有人能不有所感触,使诗人的情感更具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无奈、悲愤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以仰天长啸的方式,喷发出“志未酬”的强烈呼唤。开篇连呼“志未酬”,直接点明主题,将诗人内心的壮志未酬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为全诗奠定了悲愤的情感基调。同时,通过“几时酬”的反问,设置悬念,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理想及实现理想过程的思考。“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诗人阐述自己为追求理想而永无止境地进取。他认为理想是没有尽头的,世界在不断进步,自己的希望也随之无穷无尽,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志向。“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诗人将个人情感与众生的苦恼联系在一起,看到众生的苦难如乱丝般不断,自己的悲悯之情也如乱丝般绵绵不绝,体现了诗人以排除“众生苦恼”为大志的高尚情怀,展现出其心系天下、关爱民众的人道主义精神。“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描绘出世界的广阔和无限,寓意着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成就有限的感慨,即使像龙腾虎跃般努力奋斗,在百年人生中能取得的成就又能有多少呢,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奈。“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这里阐述了理想的实现在于积少成多的道理。诗人认识到即使取得了一点点成就,也不能轻视,因为没有这少许的积累,就无法实现更多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诗人展望前途,看到的是广阔而遥远的未来,不禁感慨万千。最后高呼“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强调男儿应胸怀天下,不断进取,永不停止,若认为志向已酬便失去了志向,这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激励人们为了理想不断奋斗,永不言弃。
4. 作品点评
《志未酬》是梁启超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堪称“诗界革命”中“以旧风格装新意境”的典范。该诗之所以获此赞誉,在于其不仅实现了意境创新,更进行了多层次的开拓,与《饮冰室诗话》的理念形成鲜明呼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倡导诗歌应展现“深邃闳远”的理想,这一理想既涵盖进化论哲学思想与西方科学民主精神,也包含崇高抱负、雄伟气魄,以及关心民生、反映时局的“诗史”精神。《志未酬》通过不断转换的视角,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逐层展现,恰是梁启超运用“寓变化于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成功诠释“深邃闳远”理想的典型范例。
# 此诗以“志未酬”命名,并非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是按进化观念的要求,立志,酬志;再立志,再酬志,以至于无穷。以此来自励并勉励他人。
不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梅运生《元明清诗鉴赏》
上一篇:清·刘絮窗《送别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