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禁门闭":禁门静静关闭着,
# 禁门:宫门。
"夜深无月明":深夜没有月光明。
"西窗独暗坐":西窗独自静静坐,
"满耳新蛩声":满耳都是新蛩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宫廷题材诗。描绘了禁中深夜禁门关闭、月色难见,诗人独坐西窗聆听蛩声的场景,营造出幽寂氛围,借景抒发诗人身处禁中时的孤独、幽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悄悄禁门闭,夜深无月明”,诗人描绘了禁门悄然关闭,深夜里没有月光照耀的景象。禁门的关闭象征着环境的封闭与压抑,无月的深夜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情融入到这样的景物描写之中,借由对禁中深夜景象的刻画,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身处禁中时的落寞心境。反衬:以动衬静,“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在寂静的深夜里,诗人独自于西窗下静坐,此时“满耳”的“新蛩声”格外清晰。原本静谧的环境因为这细微的蟋蟀声而更显安静,诗人巧妙地运用新蛩声这一动景,衬托出禁中深夜的寂静,以动写静,使得整个画面的幽寂之感更加浓郁,也更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对比:“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独暗坐”描绘出诗人独自在昏暗的环境中静坐的状态,凸显出其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的处境;“满耳新蛩声”则强调了在寂静的环境中,耳边充斥着初起的蟋蟀声。一“独”一“满”,将诗人独处的寂寥与外界蛩声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在独处时对周围细微声响的敏感捕捉,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孤独之感。白描:“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独暗坐”简笔绘出诗人独坐西窗之态,“满耳新蛩声”以蛩鸣充盈耳畔,质朴呈现,借环境与声响,自然流露孤寂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悄悄禁门闭”,“悄悄”体现禁门关闭后的静谧氛围,从环境角度奠定幽寂基调,让读者感知到禁中空间的封闭与安静。次句“夜深无月明”,进一步渲染深夜环境,无月的黑暗与寂静相衬,强化了幽冷、孤寂之感。第三句“西窗独暗坐”,“独”字凸显诗人独处状态,“暗”强化氛围,展现诗人在禁中独坐的孤独形象。末句“满耳新蛩声”,以蛩声收束,在寂静环境里,蛩声清晰入耳,以动衬静,让孤独之感更浓郁,也使全诗情境更显深沉。
上一篇:唐·刘禹锡《曲江春望》
下一篇:唐·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