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chéng
lóu

朝代:清作者:陈沆浏览量:2
tāo
shēng
hán
chéng
wàn
shuāng
zhōng
tīng
yàn
céng
shì
绿
yáng
qiān
shù
hǎo
zhǐ
jīn
míng
yuè
fēn
qióng
shāng
huāng
suì
dōng
nán
kùn
zhuàn
lún
dào
jīng
gōng
zhòng
lín
fēng
hái
dǒng
jiāng

译文

波涛的声音带着寒意,小船停泊在孤寂的扬州城下,在万片霜瓦之上,我听到大雁的鸣叫。曾经这里绿杨千树,景色美好,如今却连一分明月的清朗都没有了。困窘的商人日夜沉迷于荒淫的歌舞之中,丰收之年东南地区却还在为物资转运而困苦不堪。如今道义被轻视而功利被看重,我迎着风,不禁回忆起倡导道义的董仲舒来。

逐句剖析

"涛声寒泊一城孤":波涛的声音带着寒意,小船停泊在孤寂的扬州城下,

# 泊:迫近。

"万瓦霜中听雁呼":在万片霜瓦之上,我听到大雁的鸣叫。

"曾是绿杨千树好":曾经这里绿杨千树,景色美好,

# 绿杨:王士祯《浣溪沙·红桥》词:“绿杨城郭是扬州。”用前人诗词,对比扬州今昔。

"只今明月一分无":如今却连一分明月的清朗都没有了。

# 只今明月一分无:翻用徐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穹商日夜荒歌舞":困窘的商人日夜沉迷于荒淫的歌舞之中,

"乐岁东南困转轮":丰收之年东南地区却还在为物资转运而困苦不堪。

# 转轮:指为朝廷转运输送物资。,乐岁:丰收之年。

"道谊既经功利重":如今道义被轻视而功利被看重,

# 道谊既经功利重:反用《汉书·董仲舒传》语:“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临风还忆董江都":我迎着风,不禁回忆起倡导道义的董仲舒来。

# 董江都:指董仲舒,他曾官江都王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州城楼》是清代陈沆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属于忧时愤世的篇章,诗人借助典故的表现手法,描绘于扬州的所见所感,深刻揭示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封建统治之下的衰颓、腐朽社会图景。首联营造出孤寂凄清氛围;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强化扬州的衰落;颈联揭示社会经济与风气问题;尾联点明主旨,表达对重义时代的向往。该诗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展现了清代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作者的深沉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扬州城楼》由清代陈沆所作。创作于嘉庆三年(1818年),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风俗奢靡,民生困苦。诗人登临扬州城楼,目睹扬州城的衰败之景,如寒泊孤城、霜中雁呼,以及当地商人荒于歌舞、百姓困于转运的现实状况。着眼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陈沆为抒发对民生凋敝、国势渐衰的感慨与担忧,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讽喻现实题材的诗。描绘了扬州城的孤寂衰败之景,揭示了当时社会商人荒于歌舞、东南转运困苦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重功利轻道义世风的批判以及对倡导道义之人的追思。借寒泊孤城、今昔对比等景象,写出了扬州的衰败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上句追忆往昔,提及扬州曾经绿杨千树,如同王士祯《浣溪沙・红桥》词中所描绘的“绿杨城郭是扬州”,展现出扬州昔日如画般的繁华盛景;下句着眼当下,以“只今”转折,化用徐凝《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如今扬州连一分明月都没有了,极言其萧条冷落。今昔形成鲜明对比。用典:尾联“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中,“董江都”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曾担任江都相,世称董江都。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道德、道义治理天下。诗人在诗中使用这一典故,是针对当时社会重功利、轻道义的现实状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商业活动中富商日夜荒于歌舞,即便年成好,东南百姓仍困于赋税(“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功利之风盛行。诗人借忆董江都,表达对重道义、轻功利社会治理理念的向往与追慕,含蓄地批判当下社会风气,也流露出希望能回归以道谊治国、改善社会现状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诗人勾勒出扬州的独特景象。扬州位于长江之畔,又有大运河穿流而过,宛如寒冬波涛中的一座孤岛。千家万户的屋瓦覆满白霜,一片肃杀之中,凄凉的雁鸣声传来。这联诗营造出压抑不祥的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颔联巧妙运用对比,上句追忆扬州往昔绿杨千树、繁华似锦的盛景,下句却笔锋一转,直言如今扬州萧条冷落,连一丝明月的清朗都难寻。“曾是”与“只今”两个虚词串联,构成流水对,在形式上富有节奏感,跌宕起伏;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借此俯仰今昔,抒发对繁华不再的深沉感慨。颈联进一步揭示社会问题,上句刻画扬州商人的奢靡荒淫,即便处境困窘,仍日夜沉醉于歌舞之中。下句则展现东南地区百姓的困苦,在丰收之年,仍受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为物资转运等重负所困,生活艰难。“荒歌舞”与“困转输”形成强烈对照,诗歌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与对比,不断强化风俗奢靡、民生凋敝的主题,尽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与高超的写作技艺。尾联运用典故,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被称为“董江都”,他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诗人在此反用其意,批判清朝统治者重功利、轻道义,只知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故而诗人临风喟叹,思念倡导仁义道德的董仲舒,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扬州城楼》以扬州为切入点,深刻反映了当地风俗奢靡、民生艰难的社会状况。扬州一地之景,实则是东南乃至全国社会现实的缩影,诗中借登楼所见,有力揭露了嘉庆时期社会黑暗腐败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六句纪实语,非忧时者不能道出。

清文学家吴嵩梁

# 末二句真杜。

清文学家魏源

# 裂笛之作。

清诗人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八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夫之《初度口占·辛丑》

下一篇:清·石涛《前海观莲花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