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无秦帝":在他一笑之中强秦不得称帝,
# 无秦帝:使秦不能肆意称帝。,一笑:指鲁仲连一笑,使秦王不能称帝。
"飘然向海东":他飘然而去隐居于大海之东。
# 海东:东海。
"谁能排大难":谁能像他那样排患解难?
# 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不屑计奇功":功成之后不屑于邀赏请功。
# 不屑:不愿意,表示轻视。
"古戍三秋雁":古老的边塞飞过秋天的大雁,
# 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古戍:古代成守之地。
"高台万木风":高高的鲁连台上万木摇风。
# 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高台:指鲁连台。
"从来天下士":自古以来天下的高人奇士,
# 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从来:自古以来。
"只在布衣中":只是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 布衣:平民百姓,主要指没做官的读书人。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笔力豪迈,借凭吊古人,寄寓对人才的感慨与期望。
2. 写作手法
渲染:“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描写古旧的庙宇、千秋皓月、荒芜高台、萧萧古木等景物,渲染出萧森的气氛以及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引用:引用鲁仲连辞行平原君时所说的“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直接呈现鲁仲连的内心想法,增强了对其形象塑造的可信度,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仰慕他的原因。
3. 分段赏析
首联便浓墨重彩地叙述鲁仲连的事迹,塑造人物形象。诗人精选鲁仲连义不帝秦、功成身退这两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字里行间满溢对其奇特倜傥、好为人谋、功成却不恋权位的奇风高节的赞美。“一笑”传神勾勒出鲁仲连在秦军压境,赵、魏文武百官或踌躇不前、或畏惧退缩时,镇定自若、不屈于强权的非凡气魄;“无秦帝”三字高度凝练其不朽功勋;“飘然”二字则活画出他功成不居、视名利如浮云的高士风范,寥寥数语,鲁仲连的形象跃然纸上。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深化对鲁仲连的颂扬。鲁仲连曾言“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诗句既是对其高尚品格的礼赞,也暗含对后世鲜有功成身退之人的慨叹。“谁能”二字,巧妙传递出后世难以寻觅如鲁仲连这般功成身退者的遗憾。颈联笔锋一转,从人物刻画转入景物描写。出句从历史纵深着眼,展现岁月流逝;对句则横向描绘眼前的荒凉之景。古旧庙宇、千秋皓月、荒芜高台、萧瑟古木,这些意象交织,既渲染出萧索的氛围,借此抒发世事沧桑、奇士难觅的感慨,也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暗叹后人对鲁仲连的淡忘,致使其庙宇、高台破败荒芜。尾联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明确指出真正的“天下士”只存在于普通知识分子之中。此句表层看似在阐述普遍真理,实则蕴含深层意蕴——诗人借此含蓄表露自己拥有与鲁仲连相似的胸襟抱负。诗句言在此而意在彼,余韵悠长;语气果断坚决,掷地有声。以这般耐人寻味又铿锵有力的语句作结,别具一格,较之于单纯以景结情或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与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鲁连台》结构严谨精妙,遵循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以叙事起笔,勾勒鲁仲连义不帝秦、飘然远去的形象;颔联承续上文,进一步深化对鲁仲连不计奇功、排难壮举的赞叹;颈联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古戍雁飞、高台风啸的秋日之景;尾联以抒情收束,表达“天下士在布衣中”的志向感悟。诗人仅用寥寥数语,便将鲁仲连磊落洒脱的高士风度刻画得鲜明生动,尽显诗歌艺术魅力。
# 骨力排奡,神完气足。起语超,落语劲,中间十字成句,放开眼界,一览众山小矣。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下一篇:清·吴伟业《生查子·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