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求富贵":世人追求富贵,
# 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
"多为身嗜欲":大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和享乐。
# 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身:集作奉。供给,引申为满足。
"盛衰不自由":盛衰无法自主掌控,
# 盛衰:兴盛与衰败。
"得失常相逐":得与失总是相互追逐。
# 得失:得与失。犹成败。
"问君少年日":回想你年少时,
# 问君:一作“闻君”。
"苦学将干禄":刻苦攻读只为谋求官职俸禄。
# 干禄:谋求禄位,即追求升官发财。语出《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
"负笈尘中游":背着书箱在尘世中奔波,
# 尘:尘世。,负笈:肩上扛着书箱。指游学外地。《晋书·王裒传》:“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笈,书箱。
"抱书雪前宿":抱着书籍在风雪中过夜。
# 抱书雪前宿:居住条件简陋,不蔽风雪,意指从师学习,非常艰苦。《文选·为萧扬州荐士表》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宿,一作“读”。
"布衾不周体":粗布被子盖不暖身体,
# 不周体:不能遮盖全身。,布衾:粗布被子。
"藜茄才充腹":藜菜和茄子勉强填饱肚子。
# 藜茄:野菜,指粗恶的食物。茄:集作茹。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茹,蔬菜的总名。
"三十登宦途":三十岁踏入仕途,
# 宦途:做官的道路。宦:集作仕。,三十:一作“四十”。
"五十被朝服":五十岁才穿上朝服。
# 被朝服:穿上朝士之服,指在朝廷做官。被,同“披”。
"奴温已挟纩":仆人已穿上棉衣取暖,
# 挟纩:披着绵衣,比喻因奴仆侍候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纩,丝绵。,已:集作新。,奴:奴仆。
"马肥初食粟":马匹也喂饱了粟米。
"未敢议欢游":不敢放纵享乐,
# 欢游:这里有尽情享乐之意。
"尚为名检束":仍被礼法约束。
# 检束:约束,检点。谓顾虑名誉而谨言慎行。,为:被。
"耳目聋暗后":等到耳聋眼花后,
"堂上调丝竹":厅堂上依然奏响丝竹乐曲。
#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亦泛指音乐。
"牙齿缺落时":牙齿脱落残缺时,
"盘中堆酒肉":餐桌上堆满美酒佳肴。
"彼来此已去":青春与荣华早已远去,
# 此:指青春健康。,彼:指荣华富贵。
"外余中不足":留下的只有衰老和空虚。
# 外余中不足:指身外的物质财富有余,而自己享受的能力不足。外,外在物质生活条件。中,内在健康。
"少壮与荣华":年少与荣华,
"相避如寒燠":如同寒暑般相互躲避。
# 寒燠:寒冷与炎热。燠:暖、热。
"青云去地远":高远的青云难以触及,
# 青云:喻指青春健康。
"白日终天速":白昼的时光却飞速流逝。
# 终天:一作“经天”。终:集作经。,白日:指岁月时光。
"从古无奈何":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短歌听一曲":听我唱一曲短歌聊表心绪。
# 听:一作“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三十登宦途”以下内容,将主人公年轻时为求富贵的艰辛与后来做高官后的富贵生活进行对比,“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奴温新挟纩,马肥初食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将得到官位财富后失去自由和健康的状况进行对比。“有酒肉而齿落味减,有歌舞而目暗耳聋”,凸显出得失之间的反差。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作为第一段,如当头棒喝般点明主旨。诗人以冷峻笔触直指世人追逐富贵的本质——为满足私欲而奔波,然而命运无常,所求能否如愿并非人力可定,且在追逐过程中,必然伴随难以避免的失去。这一段不仅奠定了全诗对功利追求的反思基调,更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后续探讨的核心命题,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闻君少年日”起笔,将镜头拉回主人公的青葱岁月。诗人用细腻笔触描绘其负笈求学的艰辛图景:寒夜傍雪而眠,单薄的衣衾难以抵御刺骨寒意,腹中常因食不果腹而辘辘作响。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年轻人为求富贵而历经的苦难,凸显出追逐功利之路的荆棘载途。“三十登宦途”至“盘中则堆满酒肉”,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展现主人公功成名就后的得与失。三十岁踏入仕途,五十岁位极人臣,财富与权势纷至沓来,奴仆衣着光鲜,马匹食以精料,昔日寒酸与今朝显赫形成强烈反差。然而,这种风光背后暗藏代价:被名位束缚,无法肆意享乐;待至目盲耳聋、齿落体衰,即便美酒佳肴相伴、歌舞升平环绕,也难以重拾往昔的欢愉。诗人借此深刻揭示,物质的丰盈无法弥补自由与健康的消逝,看似达成的目标,实则在更深层次上宣告失败。诗的最后,诗人以饱含沧桑的笔触总结前文,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少壮时的健康活力与荣华富贵,恰似冷热两极,难以兼得;当财富权势积累至顶峰,生命的内在活力却悄然流逝。更令人唏嘘的是,青春一去不返,时光的流逝愈发迅疾,即便悔悟也无力回天。“从古无奈何”的喟叹,道尽千百年来世人在欲望与生命间挣扎的无奈,虽未直言结论,却已将“青春健康重于荣华富贵”的价值判断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警示后人莫要为虚妄的功利而辜负宝贵的生命时光。
# “耳目聋暗后”八句,晚遇尚尔,况乃不遇。读此真令落魄老生无生活处。
清查慎行《白香山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