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juān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xuè
qīng
shān
jìn
zuò
huā
huā
cán
rén
yǐng
wèi
huán
jiā
shēng
shēng
zhǐ
shì
wèi
tiān
yǒu
hèn
zhū
lóu
dāng
fèng
quē
qióng
qīng
zhǒng
zài
lóng
shā
cuī
huán
hèn

译文

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花儿已经凋零游子还未还家。它那声声的啼唤,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繁华的朱楼凤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青冢黄沙,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青冢黄沙,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

逐句剖析

"血洒青山尽作花":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

"花残人影未还家":花儿已经凋零游子还未还家。

"声声只是为天涯":它那声声的啼唤,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

"有恨朱楼当凤阙":繁华的朱楼凤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

# 朱楼当凤阙:指汉朝宫阙,这里借喻明朝。

"无穷青冢在龙沙":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青冢黄沙,

# 龙沙:原为白龙沙堆沙漠之简称,代指沙漠。,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十公里,大黑河南。

"催还不得恨琵琶":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青冢黄沙,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

# 恨琵琶:化用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意。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不遇,心会故乡。曾作琵琶曲。后人从其曲中感受到她的怨恨之情。这是借指死难烈士赍志而殁的千古遗恨。,催还:杜鹃鸟又名催归、思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杜鹃》是清代屈大均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以杜鹃啼血化花却未唤回游子为内容,通过“血洒青山尽作花”等句,描绘出杜鹃执着呼唤的形象,实则借物喻己,抒发词人自身为复明事业奔走却无人响应的孤独悲愤之情;下片借王昭君琵琶诉恨的典故,以“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等句,表达对大明宫廷怨恨、对怀国之士的同情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借古伤今,展现出当时诸多怀国之士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悲惨境遇。全词托物言志、用典巧妙,情感深沉,尽显沉郁悲凉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寓居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抒怀词。以杜鹃为喻,借昭君、琵琶等意象,将咏物与言情结合,抒写忠魂义烈的千古遗恨,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清意志及对抗清志士仁人的歌吟凭吊。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上片中“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表面写杜鹃啼血化作满山杜鹃花,花残时游子仍未归家,实则借杜鹃这一事物,表达词人自身像杜鹃般为复明事业奔走呼号,虽竭尽全力却无人响应的孤独悲愤,以杜鹃自喻,抒发坚定复国的志向。用典:下片中“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归不得恨琵琶”,运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朱楼凤阙”暗指汉宫,王昭君被选入宫倍受冷落,后远嫁匈奴,留坟于大漠,词人借此表达对大明宫人遭禁、后妃失宠之怨恨,以及对如王昭君般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怀国之士的同情,借古事抒怀,书写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借古伤今:下片通过王昭君的故事,以古喻今,借王昭君归汉不得只能以琵琶诉恨,类比当时那些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怀国之士,他们也如王昭君一样,无法实现回归故国的愿望,只能借琵琶抒发怨恨,表达对当下国破家亡、怀国之士流落他乡的伤感和痛心。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杜鹃》上片“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血洒青山”以夸张之笔描绘杜鹃啼血化作满山花朵,突显杜鹃为唤游子归家的执着,“尽作花”生动展现花朵遍布之态;“花残”点明时间流逝,“人影未还家”直白道出游子未归的现实,“声声只是为天涯”的“声声”叠字运用,强化杜鹃啼叫的急切感,此三句通过托物言志,表面写杜鹃,实则借杜鹃自喻,将词人自身为复明事业奔走却无人响应的孤独悲愤融入其中。下片“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归不得恨琵琶”,“朱楼当凤阙”以借代手法指代宫廷,“有恨”奠定哀怨基调,暗指宫人的不幸;“无穷青冢在龙沙”化用王昭君典故,“无穷”夸张地写出如昭君般命运之人的众多,突显流落他乡怀国之士的悲惨境遇;“催归不得恨琵琶”再次以王昭君归汉不得只能借琵琶诉恨作比,通过用典与借古伤今,深刻表达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以及对大明的抱怨和对怀国之士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彭骏孙《柳梢青·何事沉吟》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南海子(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