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院新晴夜":在新雨初晴的夜晚,那清幽的竹院显得格外宁静,
"松窗未卧时":我在松影映照的窗前,还未入睡。
"共琴为老伴":我与琴相伴,它就如同多年的老友,
"与月有秋期":与明月也有一个在这秋天的约定。
"玉轸临风久":我抱着琴在风中伫立已久,
# 玉轸:琴腹下系弦柱称轸。
"金波出雾迟":月亮从云雾中缓缓地显露出来,似乎有些迟缓。
# 金波:指月亮。
"幽音待清景":那清幽的琴音正等待着清朗的月夜之景相衬,
"唯是我心知":而这份心意只有我自己内心最清楚。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的清幽环境,以及“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中月出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将对月夜、琴音的喜爱之情融入景色描写中。拟人:“与月有秋期”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仿佛诗人与月亮有一个秋天的约定,使诗歌更具情味,也表现出诗人对月的期待。烘托:先写“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表明自己与琴相伴、对月有期,为后文等待月亮出现、期待琴音与月色交融的情景做铺垫。“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则通过长时间等待、月色迟迟未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专注与期待。
2. 分段赏析
首联“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夜晚,诗人身处翠竹环绕的庭院,在松影掩映的窗前尚未入眠。短短十个字,勾勒出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闲适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此刻悠然的心境。颔联“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诗人把琴当作相伴多年的老友,又与月亮有秋日之约。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即将出现的月色的期盼,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高雅情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知己难觅,唯有琴、月相伴的微妙心境。颈联“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玉轸”指琴,诗人在风中久久地等待,月亮却被雾气笼罩迟迟未现。此联细腻地描绘出等待月色的过程,“临风久”体现出等待的专注与耐心,“出雾迟”则增添了一份朦胧与期待之感,进一步渲染了静谧的氛围。尾联“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诗人心中明白,那清幽的琴音要与清朗的月色之景相映衬,才能达到绝佳的境界。这一联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高雅、纯净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